李兆麟:杀敌救国复河山

作者: 李敏

李兆麟(1910—1946),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李超兰,又名张寿篯等,辽宁省辽阳县铧子镇小荣官屯(今属灯塔市)人,1930年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到北平(今北京)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李兆麟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省委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曾创作《露营之歌》,激励部队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滨江省(后并入黑龙江省)副省长兼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松江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36岁。

胸怀正义 救国救民

李兆麟的青年时期,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腐败无能,面对这一严酷现实,李兆麟感慨万分,在书箱上刻下“运思出奇,横扫千军”8个大字,用以表达自己收复祖国河山的雄心壮志;他还画了一幅《大禹治水图》,寄托自己的崇高理想。

李兆麟的姨父张一吼是东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曾任东北军的营长,因部下哗变被革职,后考入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共地下组织。李兆麟如饥似渴地阅读他寄来的进步书刊。

1931年5月,通过张一吼的介绍,李兆麟结识了因患病到小荣官屯附近寺庙休养的东北军王以哲旅的参谋、中共党员翟乐全。二人经常来往,感情融洽,志同道合。在翟乐全的帮助下,李兆麟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决心要走革命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深明大义的母亲支持下,李兆麟卖了一车大豆作路费前往北平,经张一吼介绍加入救国会,结识了中共党员冯基平(冯乃革)、夏尚志等人。李兆麟向他们介绍了辽阳一带的抗日武装斗争形势,请求中共党组织派人去东北领导这些松散的抗日武装队伍,并表示自己愿意重返家乡抗日的决心,冯基平、夏尚志等同志表示赞许。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作掩护,李兆麟在北平私立华北大学交了学费,成为这所学校的注册学生,后被派到辽西义勇军第四路军耿继周部工作,不久,回辽阳从事抗日活动。

1932年初,李兆麟到北平,向救国会汇报工作,再次请求党组织派人去辽阳组织抗日武装力量。2月8日,根据中共北平市委和军委的指示,冯基平带领李兆麟、杨寿天到辽阳县小堡一带,组织建立抗日义勇军;不久,林郁青(李春发)奉胡乔木的指示来到,紧接着张一吼、孙志远、夏尚志等人也相继来到这里。由于李兆麟人地两熟,组织决定由他公开出面组织抗日队伍。甫一任命,李兆麟便联络了辽阳、奉天(今沈阳市)、本溪一带的山林队。在“为了祖国、民族,要打鬼子”口号的号召下,这些山林队纷纷表示愿意联合起来抗日救国。3月,由李兆麟主持,以救国会的名义,召开了有50多人参加的各山林队首脑会议,宣告正式成立东北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下设5个支队,总人数有3500多人,苏景阳任总司令。当月底,该军队便攻克了铧子沟矿警,活捉日本关东军工兵司令、八大矿矿长久留岛,歼灭投靠侵华日军的土匪组织“洪盛团”,击溃危害人民的地富武装“南大会乡团”。

李兆麟和同志们在组织义勇军的同时,还建立了“反帝大同盟”“农民大同盟”“穷人会”“少年先锋队”“妇女会”等抗日斗争组织,开展“抗租抗息”“分粮吃大户”和破坏敌伪铁路、电讯设备等活动。他的家成了革命的堡垒和联络点,他把家中的80多元钱捐出来作为活动经费,派人到奉天买回2台油印机,带领叔兄弟等亲属印制以抗日救国为内容的传单标语。

1932年8月28日深夜,李兆麟联络奉界的林子升,带领辽阳各地的山林队及东北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近万人攻打奉天,冲入南关和飞机场。事先隐藏在市区的义勇军便衣队和反正的伪军警纷纷响应,配合城外的战斗,破坏了航空处、兵工厂、电台,烧毁飞机库并烧坏飞机7架。这一创举,轰动了全中国,痛击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后来,李兆麟根据中共奉天特委的指示,在本溪煤矿搞工人运动,在奉天从事兵运工作,曾任中共本溪特支书记。

1933年6月22日,李兆麟在有着爱国情怀的崔军医的帮助下,以“看病”为掩护来到靖安军兵营,同几名决心起义的官兵商议起义计划。由于叛徒告密,中共奉天特委被破坏,李兆麟的家也被查封,母亲和妹妹被抓走,幸亏一位邻居大娘慌忙跑来报信,他才免遭被捕。之后,他潜回辽阳二台子姑表弟家筹集路费,乘火车前往哈尔滨。

出生入死 愈战愈勇

李兆麟在哈尔滨市与中共党组织接上关系后,即被指定为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他先后到北满的巴彦、海伦、珠河(今尚志县)巡视工作,传达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精神,贯彻省委决议,帮助当地群众组织和建立抗日游击队。在珠河,他与赵尚志、李启东等人共同研究制定建立游击队的计划。1933年10月10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正式成立,赵尚志任队长。

1934年初,中共满洲省委遭到破坏。李兆麟脱险后,到珠河赵尚志领导的游击队任副队长,与赵尚志一道联络各地抗日武装,促成各路义勇军山林队首领代表会议,建立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共有500多人枪。

5月中旬,赵尚志和李兆麟率联合军突然出现在宾州城,干净利落地歼灭了几股伪乡政权的武装,迅速将宾州城团团围住。宾州城的日伪军紧闭城门,3日不敢出城作战,连续向哈尔滨发电求援。第4日晨,敌伪从哈尔滨派来4架飞机和近千人的增援部队。联合军与日伪军展开激烈战斗,使用木制的大炮攻城,并用机枪打下敌机1架,打死打伤日伪军80多人,顺利返回营地。当地群众流传着“木炮打宾州,威震敌胆”的抗日故事。

李兆麟:杀敌救国复河山0

6月29日,赵尚志和李兆麟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部分山林队和义勇军,正式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李兆麟代理政治委员。支队下辖3个总队(大队)。赵尚志率第一总队活动于宾县、三岔河一带;李兆麟率第二总队活动于珠河铁道南游击区;韩光率第三总队在珠河铁道北打游击。他们时分时合,灵活机动,英勇抗敌。

9月中旬的一天夜晚,赵尚志、李兆麟率哈东支队攻克五常堡,歼灭500多日伪军,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物品,取得哈东支队诞生以来的最大胜利,大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5年1月2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哈东支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李兆麟任二团政治部主任。此后,李兆麟和团长许亨植带领二团活动于珠河北第五区、延寿西部第二、三区和宾县、阿城一带。2月初,二团与三团联合作战,于孟家店打死伪军孙团的参谋长;随后,乘胜进攻延寿县老三区,在道北义勇军的配合下,夺占敌伪重要据点小黄烧锅。3月,李兆麟调到一团任政治部主任后,率部队在方正县大罗密地区三家屯子活动时,主动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率领的部队会师,共同对敌作战。9月16日,两军联合进攻南刁翎的日伪据点,日伪保安队100多人反正,伪警备营营长率部投降,其余敌人被歼。当晚,得知敌人由林口出援,老窝空虚,李兆麟和李延禄商定,率军急行军60千米,夜袭林口,缴敌战马数百匹,守城敌军弃城逃走。

1936年1月26日,北满反日联合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在汤原县吉兴沟召开,李兆麟被推选为执行主席。会议作出设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的决定,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会后,各军分开活动,李兆麟到第六军担任代理政治部主任,并兼任第三、六军后方留守处主任,担负起领导创建汤旺河后方根据地的任务。

为了把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兴安岭汤旺河一带的后方根据地牢牢地控制在抗联手中,并扩大抗日游击区,李兆麟根据上级指示,一举除掉了伊春山沟里最大的“于四炮”森林警察队。为了斗争的需要,抗联从第三、六军抽出一部分力量组成留守处,设立军政干部学校,赵尚志兼任校长,李兆麟为教育长。该校在3个地点办了3期训练班,除训练军事课目,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课。两个军团以上干部和地方主要领导人,都得到了轮训,为抗联各军培养了干部。

9月18日,在汤原帽儿山北坡召开的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及第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上,李兆麟当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

同年冬,侵华日军为巩固对下江地区人民的反动统治,集中大量伪军,抓捕数百名民工,在铁力县境内的神树建造了1座大兵营。李兆麟知道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率第六军200多名战士奇袭,破坏了这个兵营,打死侵华日军指挥官,消灭了这股伪军。

1937年,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包括第三、四、六、九、十一军,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兆麟任总政治部主任兼第六军政治委员。

七七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制定了3年内消灭我方抗日联军的“肃整计划”。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三江地区的抗联主力部队到小兴安岭西麓开辟新的根据地。李兆麟率部在下江地区坚持斗争,迷惑敌人,掩护部队西征。

1938年初,李兆麟率部和梧桐金矿哗变出来的队伍,解决了东西梧桐河、东西杜鲁河、东西火烧营和老沟等7处敌人金矿区的重要据点,缴获许多战利品。

4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七次常委会议在依兰县四块石西北青山里召开。为保证全体与会同志的安全,李兆麟率一部分队伍,把敌人引过来,边打边退,最后甩掉了敌人;之后又率第六军教导队向萝北、绥滨地区转移,途中,在格金河打退了三四百名追击的敌人。

七八月间,三江地区的抗联主力陆续开始西征,为保证部队顺利西征,李兆麟率第六军司令部仍在三江活动。他曾率部在富锦境内为第四军留守处、第十一军李景荫师长领导的300多名官兵解围。

这期间,抗联部队伤亡很大,先后有3名军长(赵尚志、戴洪滨、祁致中)因过境而被苏军押审,有2名军长(谢文东、李华堂)投敌,北满抗联军以上干部只剩李兆麟1人。在遭受如此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李兆麟独撑危局,担负起各军的指挥责任。他日夜奔波于松花江两岸,巩固抗联各部队,为保持抗联实力、创造新的根据地和游击区作出突出贡献。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执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决定建立北满省委,李兆麟当选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会上决定撤销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以第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会后,李兆麟率队袭击通北警察署,北进中又破击龙门附近的军用飞机场;5月5日,攻克龙门火车站;8月22日,破克山县北兴镇;9月18日,攻占讷河县城;11月,进攻德都县的警察署,杀敌100多名。

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6月至1940年3月,第三路军先后进行战斗40多次,消灭日伪军250多人,俘敌50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500多件,攻克城镇7座。

1940年7月19日,朝阳山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和党员干部学习班遭到侵华日军和嫩江森林“讨伐队”的包围。战斗中,虽击毙伪警大队大队长董连科,打死许多日伪军,但第三路军损失也很大,第三支队政委赵敬夫等10多名干部战士为了掩护总部突围壮烈牺牲,仅有总指挥李兆麟和11名干部战士突围出来。敌人从获得的文件中,发现被围的是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遂宣扬“东北抗日联军总部被最后消灭”。就在敌人得意忘形地庆祝“胜利”时,抗联在龙北重镇克山打响了复仇的枪声。按照李兆麟的部署,王明贵率第三、第九支队于9月23日一举攻克克山县城,夺取了许多军用物资。

由于抗联经常在日伪军围攻和追逐下被迫作战,不断遭受挫折,人员减少,供给极度困难,处境十分艰险。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坚持东北的抗战,东北各抗联主力部队越境入苏联。1940年11月,李兆麟率部转入苏联境内。12月底,抗联除留小分队继续战斗,各部先后入苏联,集中于海参崴和双城子的南野营和伯力的北野营进行整训学习。

1942年8月1日,抗联成立教导旅(名义上暂由苏联远东军总部代管,接受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旅的番号,又称“国际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教导旅进行各种专业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不断派出小分队回到中国东北进行小规模的作战,打击敌人,宣传、教育群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