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审美赏析

作者: 张雨滴 李佳慧 高笛晓 何雨濛 杨永秀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审美赏析0

嘉绒藏族服饰文化具有历史时代性和地域差异性,反映了其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理念和情感寄托。嘉绒藏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包括服饰的造型、色彩、纹样、技艺和生产制度五个主要方面,是嘉绒藏族审美的集中体现。文章将从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之源、特色审美、具体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梳理。详述嘉绒藏族民族服饰的特征并挖掘其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审美心理,对其具有保护传承的意义。

民族服饰是开启文明的钥匙,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文化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纹样设计及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穿着简便的服饰造型,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鲜艳且对比强烈的色彩,彰显出嘉绒藏族人民豪放与热情的性格特点;纹样充满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湛的技艺传承了民族的智慧和才能。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文化之源

藏族是一个6世纪前后就已经存在的古老民族,嘉绒藏族是其中一条独特又古老的支系。《藏彝走廊的民族分布和历史》中提到,我国嘉绒藏族人口约有37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康定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

早期服饰起源,在距今约3000多年的遗址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嘉绒藏族先民就开始用骨针和兽皮进行缝制,用打磨的石片进行切割,从而制成兽皮衣。

服饰的历史演变,在秦汉时期,服饰颜色则大多钟爱青绛色。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吐蕃征服统一嘉绒地区,其服饰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时已经能用铁器琢金来制作服装饰品。明清时期,嘉绒藏族服饰保持了传统的皮毛皮靴,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女子衣袍的上衣变得修身短小,斜襟也如同汉式。男性服饰换上了汉人的长衫,留辫子。现代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人们不再受服饰区分身份等级等传统陋习的束缚,嘉绒藏族服饰更趋于现代化。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特色审美

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成得益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嘉绒藏族主要居住在农业河谷地区,其自古就是连接汉藏之间的重要通道,所以服饰也呈现丰富多元的特点。

丹巴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学家发现在5000年以前便有藏族同胞在丹巴地区定居。在多民族长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丹巴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绒藏族服饰文化。

马尔康地区。马尔康地区受安多牧区服饰的影响,编细辫,腰间系革带,装饰华丽。

理县地区。理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较多受到羌族习俗的影响,平时多穿长袍,系围腰,冬天穿羊皮褂。

雅安宝兴跷碛地区。硗碛乡东邻藏彝走廊,是藏彝走廊内部与成都平原文化接触较早、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同时承担着沟通南北文化来往的通道功能,所以跷碛地区的服饰具有藏、羌、汉族交融的特点。

嘉绒藏族服饰经过长期多民族文化交融后,形成了独特的服饰特征。男子服饰与其他藏区服饰趋近;而女子服饰则较多展示鲜明的本土风格,与藏族主流服饰存在较大差别。

女子服饰的一致性表现在方头帕和前后两片围裙上,当地人称三片式。头帕对折为八层,一块头帕的大小通常为四尺,四周用各色的丝线镶边。

内衫由绸缎或布料做成。领口、袖口、胸襟镶着彩色绸缎。女士的内衫常用红色或粉色制作,内衫身短袖长,平时会卷起方便日常生活,在跳舞时则会放下。外衫较长,垂至膝盖与脚背之间,各开叉处会镶金丝缎边,里面沿边镶嵌蓝色布边。

布料主要为丝绸、羔羊皮或平布。褂子的设计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嘉绒藏族人民在劳动时的需求,方便又实用。

百褶裙是嘉绒藏族女子服饰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长度由腰及脚面,以膝盖作为分界线,膝盖以上直筒款式,膝盖至脚面为扇形百褶,以百褶裙正面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着三至四条彩色裙褶。城镇女子喜欢温柔典雅的色彩搭配,农牧区女子则喜欢使用对比色相配。

围腰则是织有各类精美图案,两端保留多根彩线。穿着时会将腰带系在腰后打结,余下部分垂于腰后。

嘉绒藏族女子足靴分为两种。第一种以黑色牛皮作为靴帮,红色布料作为靴筒,蓝或黑色布料做靴边,再以单层牛皮做底。另一种则在靴子中间部位用素色獐子皮或麂子皮做点缀。靴筒口用彩色线编织的鞋带系于腿部。

男女均会戴耳环。男子只戴右耳,偏中微凸的圆形中镶有松耳石或珊瑚。女子耳环形态各异。首饰最常见的是戒指,正面大多都有个1~2厘米高的金属基座,上面镶嵌松耳石或珊瑚珠。女子除戒指外,还会戴手镯,玉石、玛瑙等,大多喜欢外圆内扁的造型。她们所戴的金属手镯镯口多龙头、凤头及其他神鸟头动物图案。这些金属手镯上大多通体镂刻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会镶嵌松耳石、珊瑚珠等宝珠,女性头饰等也同理(见图1)。

丰富多彩的服饰色彩运用。嘉绒藏族的服饰颜色丰富饱满、饰品绚丽繁多,构成了完整的形式美和仪式感。色彩具有身份区别的作用。颜色鲜艳,花色丰富,是少女的身份。颜色暗淡,则代表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嘉绒藏族男子服饰的色彩比较单一,夏天一般穿黑色、棕色、深绿色袍子,冬天一般以黑色或白色毡子做料。

别具一格的服饰纹样。嘉绒藏族的编织与刺绣颜色多变,设计和纹样根据其品种和用途而定。

金刚杵。藏语称为“多吉”,寓意坚定的信念和力量。人们相信它会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让人无坚不摧(见图2)。

大山祥纹。嘉绒藏族人民对大山充满敬畏。大山祥纹是嘉绒藏族人民对山形态的抽象化表达,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见图3)。

十字加洛纹。起源于嘉绒藏族人民对自然、太阳的崇拜之情,它代表着太阳和好运的象征,体现了嘉绒藏族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宗教的虔诚(见图4)。

宝瓶纹,钥匙纹。该纹样代表着开启智慧的钥匙,幸福的宝瓶,是女性自信、聪慧的象征(见图5)。

菱形纹。在嘉绒藏族文化中,菱形纹代表着“四方的幸运与平安”有着包容万象的寓意(见图6)。

精湛的服饰制作技艺。嘉绒藏族刺绣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族编织和挑花刺绣工艺,主要用于装饰藏族服饰的花帕子和围裙。

所用材料。主要以本地所产的牛羊毛为主。常用牛毛牛绒、羊毛、棉线、丝线等。

针法。挑花有十字挑花(十字绣)和撇花两大类。

刺绣有接针绣、辫针绣、纽绣、钩绣、齐针绣、堆贴绣、盘金绣等。

具体运用。头帕一般有黑白两种颜色,白色头帕更为轻便,可以反射阳光适合日常穿戴;黑色头帕一般在节庆的时候穿戴,是对山神的敬畏。

花腰带常用不同颜色的细线精密地织出花样图案,一条腰带上往往会有20个图案,每个图案都不相同。例如马尔康市的腰带图案紧致细密,线条穿插交叠如同竹编一样(见图7)。

嘉绒藏族服饰的制作技艺传承历史悠久,其生产制度多以家庭单位和师徒制的形式,通过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方式传承。其纹样设计独特,以自然图腾和象征图案为元素,通过刺绣、挑花等技艺呈现,增强装饰性的同时又富有文化底蕴。

保护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现代意义

嘉绒藏族服饰犹如一部“无字史诗”记载着嘉绒藏族的步步发展,对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研究,有利于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推动嘉绒藏族民族文化的发展。

普及民族历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探索,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嘉绒藏族的历史。衣服本为静态,但是每一件藏装的设计、制作、穿戴所展现的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动态的。

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推动嘉绒藏族民族文化、剪裁缝制工艺、民族节日活动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嘉绒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将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文化以新思路、新话语、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文创产品是艺术衍生品的一类,它将文化以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原生艺术品的符号、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等,对原生艺术品进行重组和解读,赋予产品新生命。我们应该考虑通过文创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嘉绒藏族的刺绣技艺。

创新文化发展路径,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融合。

提取嘉绒藏族传统服饰中的特色元素,融入现代的各类设计中。例如将特色的纹样编织到围巾、背包、鞋袜上,或尝试服饰改良,将嘉绒服饰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在嘉绒服饰形制的基础上修改,使得服装日常化,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AI(人工智能)与AR(增强现实)技术的结合实现虚拟穿搭试衣体验,让人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便捷地体验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嘉绒藏族传统服饰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智能化服务,又能够避免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嘉绒藏族传统服饰,可以弘扬藏民族的历史文化,维护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嘉绒藏族作为一个独特古老的藏族支系,其历史内涵丰富,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学习。

推动嘉绒藏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藏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深化藏族与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讲好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藏族文化更好走出藏区、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