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

作者: 高炜

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0

渭一窑址是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海上丝绸之路唯一申遗点。2013年渭一窑址完成考古清理工作,2024年1月,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作为宋金元时期北方民用陶瓷鼎盛辉煌的代表,渭一窑址对展示淄博窑的烧造历史、弘扬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取个案研究、对比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工作进行梳理,旨在更好地保护管理渭一窑址,探寻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活化利用之道。

考古及保护意义

大遗址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源证,要以其为抓手,充分发挥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促进考古遗址的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渭一窑址(图1)对研究我国北方古代陶瓷生产的窑系发展、窑址分布、烧制工艺、时代特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山东地区的制瓷业经过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至宋金时期达到繁荣阶段。延续至今,淄博仍是我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生产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闻名于世。加强渭一窑址保护展示,加快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助于扩大淄博窑影响力,擦亮“江北瓷都”金字招牌,叫响“淄博陶瓷”品牌。通过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永续传承,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遗址现状

渭一窑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渭一村、渭二村,西邻昆仑古镇、北上龙口。2013年年底,山东大学联合属地部门对渭一窑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清理,面积约3000平方米。此次清理发现众多遗迹,包括石碾、水井、泥浆池、晾晒池、沉淀池、制作间、馒头状窑炉(图2)及料缸、水渠、窑工遗留物等,完整再现了清代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图3)。

出土的酱釉盏及白釉、黑釉、红陶等残片(如下页图4所示),经专家研究论定为宋金时期文物。

2016年《山东省淄博市渭一窑址文物保护规划(2016-2035)》审批通过。2020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地区古代瓷器手工业综合研究”支持,出版《淄川渭头河窑址》一书。2022年11月《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方案》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2023年山东省对渭一窑址实施渭一窑址修缮及展示工程,作为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的配套建设设施,该项目预计2024年下半年完工。届时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域窑炉区、作坊区、窑业区和生活区四部分参观展示体系将基本形成,对陶瓷制作、窑炉烧造等技艺进行复原展示,系统地展示陶瓷的生产工艺。模拟考古乐园能够让参与者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并在过程中学习到丰富的考古专业知识。

存在问题

缺乏专业管理运营机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仅登记馒头窑,管理机构为淄川区文物局。2013年经考古清理渭一窑址遗迹完整显现,同年破格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23年年底,淄川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原淄川文物局)与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同,仍以保护为主,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在遗址公园的管理方面,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无法适应新时代遗址公园管理的新要求,管理效率低下。

土地产权阻碍发展,渭一窑址附近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俯拾皆是,如民国资本家张子佩故居、窑工住宅等,这些建筑在选材用料上使用了较多的渭一窑窑货或废料(图5),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在山东省第六批省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线划定工作中,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这些建筑理应划入渭一窑址的两线范围内,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及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的后续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实际上这些古建筑的产权为私人产权,村民缺乏对古建筑保护和维修的意识和动力,使得古建筑的保护及修缮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加剧了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为今后的保护利用增加了困难。

资金、人才匮乏,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资金缺口较大,仅靠上级财政支持无异于杯水车薪,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还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后续发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此外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缺少专业人才,现阶段由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代为管理运营,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一,文物保护利用意识普遍不足。淄川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虽已成立,但因为缺少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人才素养,尚不具备独立的考古研究能力,导致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利用上没有章法和具体可行的措施办法。

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不够深入,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遗址所处地域交通条件良好,周边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距离聊斋城、蒲松龄故居、领尚琉璃坊、马鞍山景区、潭溪山景区10~20分钟路程,但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这些资源无法连点成线,由线成面协同发展,整合利用不够。文化特色挖掘不深,过于注重对遗址表面遗存的展示,忽视了遗址背后深层文化的挖掘阐释,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只得其一不得其二,无法真正理解遗址的文化底蕴及独特魅力。遗址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食宿等配套资源设施配置不均衡,文创产品也未开发,导致游客整体体验感不强。随着智慧化的发展,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展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对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够充分,未能有效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改进措施

规划先行,保护开发共存,要把遗址公园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切实解决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八大局”市场火爆出圈反映出,真正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灵魂和底蕴的,往往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民俗特色和烟火气的老街区。要探索一种最理想的保护方式,将老街区和建筑融入现代化遗址公园建设当中。制定老街区建筑的详细修缮方案,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葺和改装,维持老建筑原有的古朴外观和建筑装饰。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力高标准改善内部的生活设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如民宿、烧烤、陶艺等,突出“齐鲁文化、淄博风味、人间烟火、时尚潮流”元素,丰富夜游体验,打造陶源特色小镇。

遗址公园管理运营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要善用市场化手段和统筹思维,形成合力,打造多赢态势,实现1+1>2的效果。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入文旅管理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管理运营体系,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统一高效管理。遗址公园管理运营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管理运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反馈完善机制,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定期评估管理运营的效果和效率,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推动遗址公园管理运营的创新和升级。

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多元化支撑的投入体系。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外,还需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建立“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基金会”,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动员和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群众积极参与遗址公园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牵线搭桥,引进外资,以淄川区考古研究所为主,在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建立考古研究站,加强对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内涵的研究和阐释,打造交流平台,邀请有关科研院校参与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为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加强对周边文物点、景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强化要素有机整合,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周边文物点、景点的文化品质,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文旅体验游径,有效突出淄博地域文化特色,实现资源整合、融合发展。与当地民俗、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接昆仑镇木火节、祭拜窑神等民俗节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展示等新技术手段,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做好整理、讲述和传播文章。持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人民网、新华网、淄博日报、短视频等媒体资源加强对考古遗址公园的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打造多赢态势、建立多元支撑体系,加强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考古遗址公园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升渭一窑址的品牌影响力,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

[作者单位:淄川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淄川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