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与非遗的交集
作者: 黄圆媚 刘昱彬
随着时间更迭,古人因心理安慰、宗族认同的需要而修建的坛庙祠堂、举行的祭拜仪式、开展的纪念活动等一系列表达形式和空间场所变成了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韩城法王庙概况和法王相关非遗的梳理整合,得出非遗与古建交集的原因,总结交集带来的影响,对研究地方非遗传承发展及古建类文物活化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古建筑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的核心,不仅通过建筑本身传递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特定的空间以保护利用、传承发展。西庄法王庙为纪念法王房寅而修建,相关的纪念活动及仪式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传承至今形成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西庄法王庙概况
法王的原型是宋代人房寅,字百虎,是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井溢村人。康行僩、康乃心所著的《清康熙韩城县续志》里记载,三闾大夫屈原死后,他的三个孩子到了秦国,其中两个改了姓,改“孙”姓后人去了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隋唐时期的孙思邈就是这支的后人;改姓“房”的这一支,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仍用本姓的那一支到了今天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在韩城的后代隐姓埋名,治病救人,造福桑梓。韩城籍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解经邦,在撰写的《勑封五嶽法王行實碑記》(碑已无存)中提到,“法神,以王贈,何昉乎?……王姓房氏,諱寅,家世龍門。韓治北二十里許,西庄之乾井溢,其故里也。昔時曾一布衣,推善法術,號毉國手,盖仁澤與橘井俱深乎……其仙風道骨,合枕山面水,鼓其靈,故足述也”。
西庄法王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北的西庄镇,因建筑历史悠久、庙院布局宏大、保存较为完好而具有重要价值。集元、明、清建筑风格为一体,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韩城市文物志》的记录,西庄法王庙历史沿革虽已无碑石文献可考证,但根据当地老者回忆,在今“宋法王之墓”侧,曾立有元代至元年间镌刻的《法王实行碑记》(已佚)一通,碑文记载了法王庙的修建年代是北宋时期乾兴元年,监工宰相王钦若等内容。但法王庙实际的修建年代并不是前述时间,而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白彦虎率陕西回民起义军行至韩城,将法王庙轴线东西两侧戏楼及轴线北端的法王宫烧毁。由今法王庙献殿明间匾额“法王宫”的上下款可知,法王宫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这次重修基本奠定了西庄法王庙现在的建筑布局。
与法王相关的非遗
西庄法王庙是人们对医者的崇敬及对疾病的畏惧心理下修建的古建筑,是韩城地区反映地方传统医学文化的独特性建筑。通过在西庄法王庙内举行纪念法王活动、传承法王医术等文化形式,促进了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反映了韩城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等风貌,是研究韩城地区地方文化习俗的重要活态资料。
法王庙会每年三次,每次十天。第一次是以清明节为期的清明会,第二次是在农历七月十八,第三次是农历十月十七。庙会期间,法王庙所在地附近的八个村社抬社牌和木质神楼,响铳、打鼓、鸣锣,列队上庙。因为房寅是井溢村人,故井溢的上庙队伍较其他略有不同:社牌上有“法王故里”四个大字,抬神楼的抬手皆着黄马褂,抬的杠也非普通木棒,而是雕琢的龙杠,特显“故里”特殊。
“为社南北凡八,锣鼓,旗帜,火炮之盛,震满山谷。外有献‘盘’者数十村,以高为胜。‘盘’,油食也,如环状,可二尺许,俗名‘油轮’。以其圆也,又名曰,盘。层叠而起,如浮屠状(‘浮屠’即塔)。高有至五七丈者,每祭期数月前即为之,至日方成。其来也,导以鼓乐,喊声不绝,数十人肩之,维系以绳索。”韩城本地更是有民谚——郭庄寨的锣鼓马庄的铳、白村的楼子抬不动,来对法王庙会特色的高度概括。法王庙会于2013年列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庄神楼是西庄镇东庄村等地一种祭祀和祈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叫耍神楼、趔爷架(爷,韩城方言读yá,通“牙”,有“神仙”“祖先”等意;架,就是神楼,是祭祀活动中庙宇形式的木制楼阁)等。
抬神楼何时起源,无确切记载。清《韩城县续志》有载:“在县北西庄村,为神至灵。按碑:神姓房,讳寅,以宋真宗梦中治疽显。今香火盛,在每岁清明日,四方朝礼甚众,为社南北凡八。锣鼓、旗帜、大炮之盛,震满山谷。……其来也,导以鼓乐,喊声不绝,数十人肩之,维系以经索”,由此推出康熙年间就有了抬神楼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神楼分文武:武神楼是供耍的,一般在文神楼前开路,4人抬。文神楼抬时前后各4列,共需16人抬,只抬不耍。文神楼彩绘华丽,内有法王坐像,故又称法王楼。八社均有各自的法王神楼,皆大同小异。
每年正月十五,西庄八个村社迎接神楼到村,到清明时候再将神送还于庙。迎接送还神楼时先以火铳开道,各村社的村牌、对联则紧随其后;再为大号、道锣;接续的是锣鼓、花杆,锣鼓铿锵悦耳,旗幡猎猎作响;法王神楼和围绕四周的武神楼(黑虎、灵官)在队伍的中心位置;最后压阵的是小锣和马锣。有法王塑像的文神楼周围有铜环千百,抬楼者手足均配饰铜铃,他们步伐稳健,慢进轻踏,整齐统一,是故为“抬”,凸显庄重肃穆;而武神楼的“耍”需要抬楼者左摇右摆,令身上及神楼上的铜铃、铜环铿锵作响,凸显其灵活轻快。东庄神楼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庄背芯子创自清道光年间,与东庄抬神楼密不可分,为八社村民纪念法王、节庆祈福的表现形式之一,以队形多变、活泼欢快而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背,意为背负;芯子,经过特殊梳妆造型的小孩儿。背芯子表演时,背芯人和芯子均妆造,芯子为头面,打扮更为细致。锣鼓前导,背芯人列左右两行,像扭秧歌一样,一边扭动,一边又不断左右交叉,变换队形。背芯人要身架灵活,扎脚稳,腰劲足,并能把握好重心,小演员根据题目,扮演文学作品、戏曲和传说中的人物故事,题目多出自典故,通过对联、背芯人胸前的道具或写有关键词的纸牌让观众和猜谜语一样,理解这堂芯子的主题。空中地面随之互动,衣裙在空中飘飞,精彩纷呈。韩城背芯子于2008年被列入渭南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房寅因传奇的医术为后人所祭拜纪念,法王医术在上千年的传承中以一本宋版《经验良方》为信物,经过历代传承人的发展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草药内服、针灸、外治、药膳及健身养生功五大体系。法王医术治病旨在解决“不通”的问题,只要解除了“不通”,人体就康复了。法王医术理论还认为,人体“不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堵”而不通,一种为“断”而不通。其治疗理念为:堵则疏之,断则续之。只要人体各个环节都畅通无阻,则人体就健康无疾。法王医术于2021年被列入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城蒸食面花又叫韩城花馍,因祭祀、交往的需要而特制,在完成所承载的功能后,回归到馍本身的食用价值。法王馍是韩城花馍的一种做法:在面团顶部、两边及正面掐面,各塞一枣子,每颗枣子两端外露,其形略如人头戴顶帽子。法王馍用于供奉法王而蒸制的,祭祀之后,族人回家分食,意为仰仗法王神灵,与“爷”共食,则可身体强壮,祛病消灾。韩城蒸食面花于2013年被列为第三批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产生交集的原因
历朝历代,人们都怀着敬畏之心期待自己及亲朋通过纪念法王而身体强健,以各种形式来建立与法王的关系,如祭祀仪式、娱神活动等,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寻求慰藉和平静内心的方式,让他们安心和平衡,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平衡,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是一种心理暗示的实践。
由同姓氏族的血缘群体产生具有氏族文化特征的地方认同,通过世代血缘构建、传承、根植与维系,其特点是历史继承性。宗族地方认同结构由象征标志、集体记忆和地方空间这三要素构成。在韩城等地西庄法王庙被视为房姓宗族象征标志;以法王庙为基础的房氏族谱和房寅的历史传说、故事是其宗族集体记忆;法王庙作为地方空间,通过祭祖等集体活动和实践行为来传承法王文化。法王作为韩城地区房姓族人心中的“根”,是房氏族人都认可的象征符号。每年清明前后,这些后人都会以祭拜先祖的名义齐聚法王庙,开展系列含有伦理、孝道、秩序等文化特质的祭祖仪式。通过祭拜,大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起来,一种有共同文化内涵的族群就此形成。这些仪式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寄托个人情感、维护家族秩序、增强宗族之间的凝聚力与互动性、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
法王庙及法王相关非遗作为韩城地区的文化遗产,仍在以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身份,与现今生产生活互动联系,为人们提供欣赏、休憩场所的同时,还肩负着统合文化、凝聚人心、丰富大众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任。
文章在前人对西庄法王庙、法王相关非遗的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法王庙概况、与法王相关的非遗及产生交集的原因这三方面来概述古建与非遗的交集,对韩城地区古建与非遗的交融并存进行初步考察,为韩城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西庄法王庙所在的韩城地区是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之一,对于研究山西、陕西古建筑营造风格的交流融合及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韩城市法王庙文物保护管理所;2.韩城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