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遗迹科学保护及有效利用的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作者: 韩枫 马山俊 王玉和

基于地质遗迹科学保护及有效利用的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0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以区域独特的地质遗迹、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为依托,规划为“一轴、两园、两心、三带”的格局,旨在将公园建设成为集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纪念等功能为一体的胜地,推动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由内外部力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地质遗迹反映了地球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是人类认识地质环境,了解地球演化的重要佐证,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公园为人们提供了游览休闲、康养度假、自然体验、自然教育的场所,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的有效载体。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促进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讨论热点。本研究以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为例,从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09年8月获批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公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位于大巴山南麓,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公园内的褶皱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堪称“褶皱天然的博物馆”。同时公园内的岩溶地貌代表了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和槽—台过渡带构造背景下的喀斯特发育特征,实属罕见。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22—2035年)》于2022年编制完成。规划范围为218.5平方千米,分为八台山园区和百里峡园区两个园区。其中:八台山园区110.0平方千米,百里峡园区108.5平方千米。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水体景观6大类,11类、13亚类。公园将高山、峡谷、奇峰异石、溶洞、河流库塘等自然景观与巴人—土家文化及红军文化等人文景观相融合。游客既能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能感受到凝重的人文气息,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思路

遵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等原则,通过对地质公园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与区内土地、矿产资源、旅游发展、城乡发展等规划相衔接。

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地质遗迹的保护为中心,以景观资源的开发为指引,统筹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布设地质游览线路。

依据区内地质遗迹及景观的特点、环境条件、历史背景、现状特征,科学分析两个园区的自身特征,合理安排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做到重点突出,注重实效,均衡发展。

注重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协调好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方案

总体布局。在上述规划思路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轴、两园、两心、三带”的空间格局。

“一轴”,即“一条纵贯两园区的旅游主轴线”:百里峡游客服务中心—黑龙峡—梨树坪—下崩口—潭子洞—堰塘—天池坝—八台山游客服务中心主轴线。

“两园”,即万源八台山园区、宣汉百里峡园区。

“两心”,即百里峡和八台山两处游客接待中心。

“三带”,即八台山构造—岩溶地质科普观光带、龙潭河山水自然生态观光带、百里峡峡谷—溶洞—褶皱地质科普观光带。

功能分区。根据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分布和资源特点,按照“尊重自然、规模适中”的原则,将公园功能区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地质遗迹景观区、自然生态区和居民点保留区。

景观规划。按《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原国土资发〔2016〕83号,2019年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19年第1号修改)的划分原则,将公园内景观划分为地质遗迹类、动植物类和人文景观三类。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根据地质公园的具体情况,对保护对象采用分级分类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将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集中分布区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以达到全面保护的目的。对其中一些地质遗迹资源,因位置特殊,无法面状保护,而实行点状保护。

一级保护区6个,面积5.44平方千米,现状大部分为山峰或山谷的林地与园地。可设置游客游览必需的合理规模的游步道和辅助游览观光设施,严禁建设与保护和景观游览无关的设施,控制游客规模,游客量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

二级保护区7个,面积21.75平方千米,现状大部分为山峰或山谷的林地,其中棋盘山土地现状有较多居民社会用地。允许设立与环境景观协调的、必需的地质旅游服务设施,不建设影响地质遗迹景观的建筑。控制游客规模。

三级保护区2个,面积4.42平方千米,现状潭子洞—雌蝙蝠岩为林地,观音洞—羊鼓洞除林地外,涉及部分居民社会用地。允许设立与环境景观协调的、适量的地质旅游服务设施,不得建设楼堂馆所、游乐设施等大规模建筑。严格控制园内人口数量和生产生活用地规模。

其他区域(含点状保护8处),不得设立工业开发区,禁止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活动;通过科普专线串联园内重要的地质遗迹点,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可发展为游览服务的服务业,禁止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产业进入园内,控制服务区规模,服务区面积不应超过公园面积的5%。

园内禁止矿产开发和建设楼堂馆所、会议中心、康养基地等大型服务设施。

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从“生态、保护、共生”的理念出发,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地保护了园内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向社会公众普及了地球演化历程,提升了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公园的规划实践,作者认为,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要以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动植物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核心,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剑阁剑门关省级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CZSCZ0-4标段项目经理部(四工区)新增临时用地涉林专题技术服务项目。

(作者单位:1.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2.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3.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