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载傩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谌珺义
万载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融入现代生活,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中,我们注重保持传统元素的原汁原味,同时结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力求设计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万载傩戏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成功运用,不仅丰富了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万载傩戏概述
万载傩戏,作为一种蕴含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艺术韵味的传统戏剧样式,饱含丰富的文化精髓与浓郁的民俗特色。万载傩戏,俗称“跳魈”,又称“搬案”。万载傩戏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流传范围覆盖江西万载及其毗邻区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载傩戏始于元末明初,是万载当地民间祈福求平安的一种重要民俗活动。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万载傩戏逐步分化为“开口傩”和“闭口傩”两大流派。其中,“闭口傩”侧重于傩舞的展示,“开口傩”则在“闭口傩”表演的基础上,融入了民间故事传说、戏曲杂耍等元素,使其更具故事性、娱乐性以及表演形式的自由度,摆脱了传统戒律的束缚。万载傩戏有着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丰富的剧目内容以及独特的面具艺术,它在赣傩中占有重要位置,为研究傩舞演进历程与傩戏成型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万载傩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分析研究
部分文创产品在设计上过于传统,缺乏足够的现代创意融入,未能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深度融合。这导致产品在市场上难以脱颖而出,缺乏竞争力、创新性和时代感。一些文创产品甚至仅仅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图案或元素直接照搬至现代商品上,缺乏对文化深度的挖掘与富有创意的转化。这不仅无法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产品的吸引力。
文创产品在设计上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不同产品之间的设计风格、元素运用和转译手法趋于一致。这削弱了产品的独特识别性,使得消费者在选购时分辨不出产品的原型。万载文创产品在文化挖掘方面存在不足,没有深入挖掘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产品的文化内涵呈现较为单薄和缺乏深度。
万载傩戏是集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其表演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失荆州片段。万载傩戏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载体。万载傩戏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万载傩戏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结合,不仅能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赋予文创产品独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万载傩戏起源于元末明初,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万载傩戏的品牌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可实现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购买和欣赏文创产品,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万载傩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面具的制作、舞蹈的编排还是音乐的伴奏,万载傩戏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我们将这些元素提取并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艺术美感。如,将傩面具的纹样、色彩和造型提取并重组,我们可以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图案和装饰,使文创产品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
文创产品不仅要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还需要具备实用价值。如果将万载傩戏的品牌文化元素与实用产品相结合,我们可以创作出既具有文化特色又兼具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例如,将傩面具的元素应用于餐具、文具或装饰品等日常用品的设计中,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和文创市场的不断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万载傩戏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又可以通过文创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傩戏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巨大市场潜能。我们要对傩戏的独特艺术元素予以提取与重构,融入文创产品设计进程,开辟万载傩戏与现代产品设计的创新途径,塑造出融合万载傩戏文化意蕴与现代审美意趣的产物,契合当代消费者的偏好与审美诉求,从而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万载傩戏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关联性分析
在消费者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蕴含独特文化底蕴与创意元素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中愈发受欢迎。万载傩戏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代表,其和文创产品融合,可以契合消费者对地方文化、民俗特色的情感诉求。
万载傩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艺术价值。它独特的表演形式、服饰风格、面具制作以及背后的信仰和仪式,共同构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万载傩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文化传承意义、教育意义和经济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傩戏文化的核心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打造出既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趋向的文创产品,从而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文创产品的设计旨在通过创意和创新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情和文化深度的产品。万载傩戏的深厚文化内涵为文创产品提供了不竭的设计资源和灵感来源。
万载傩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万载傩戏的发展与傩神庙的兴建密切相关。截至1940年,万载县内已组建傩队17支,并拥有9座傩神庙,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始建于明代早期的潭埠镇沙江桥傩庙。万载傩戏是当地民间驱鬼避疫、祈求福祉平安的一种民俗活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与不懈追求。万载傩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与流派、深厚的文化内涵、精湛的面具工艺、独特的打击乐风格以及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而著称于世。
万载傩戏分为“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流派。其中,“开口傩”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保存了傩舞的艺术特点,又增加了戏曲属性。“开口傩”拥有《关王下笺》《开山》和《关鲍大战》等七个表演剧目,涵盖了生、旦、净、丑的角色分工,表演风格古朴豪放,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元素。万载“开口傩”以其质朴、动作简约的特点著称,其遵循着严格的傩律,舞傩者每个动作都必须遵循“方、圆、扁、仄”的律动规范,形成了庄重、有力、轻盈的艺术风格特点。傩舞全程以打击乐伴奏贯穿,展现出原始古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万载“开口傩”所使用的伴奏乐器均源自民间,独具万载当地地域特色。这些乐器包括两面直径二尺左右的大腰锣、班鼓(即堂鼓)、海角、牛角、唢呐、长号、小锣以及小钹等。大腰锣发出的声音深沉而浑厚,余音悠长,重击其中心时发出“飘飘”声,轻击其锣沿时发出“匡匡”声。打击乐在伴奏形式上保留了原始的风格和地域特色,由两面腰锣和一面鼓伴奏,锣鼓的打击节奏和傩舞配合紧凑、完美。万载“开口傩”的音乐大部分是说词,没有旋律感,却又有一些起伏,似说似唱。节奏特点是重复,说词和唱词部分也是在某一乐句上不断反复,经常在音乐结尾部分增添补充部分,从而强调结束。
傩面具作为傩戏的重要元素,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特征和丰富的色彩特征,而且每个面具所蕴含的意义和表现的人物也各不相同。万载“开口傩”的每个角色均配有一枚面具,这些面具均由樟木精心雕琢而成,形态多样且栩栩如生,色彩上主要分为红、黑、白、绿四大类。例如,上关、下关、判官、开山等角色佩戴红色面具,彰显其庄严及威武;小鬼、雷公及四大天将佩戴黑色面具,展现其凶猛与威严;花关索、鲍三娘、城隍、先锋则选择白色系列面具,流露出慈爱与和善的一面;绿品角色佩戴绿色面具,呈现出一种诙谐和夸张之感。这些傩面具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分辨各角色的艺术特征,还深刻塑造了人物性格,极大地丰富了故事情节。
文创产品设计可以从万载傩戏中提取多种设计元素,如面具、服饰、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等,将这些元素进行创意性转化和重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将傩戏面具的图案和造型应用于文具、家居饰品、服装等产品的设计中,使其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也可以将傩戏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转化为动态图案或音频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取转译万载傩戏中服饰的鲜艳色彩、独特图案和宽松款式,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或舞台道具设计中,创作出既蕴含传统韵味又贴合现代审美趣味的作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表现形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万载傩戏的表演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傩戏的魅力。通过数字媒体平台传播和推广傩戏文化,创作以万载傩戏为主题的动画短片或游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万载傩戏中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为文创产品的设计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万载傩戏中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艺术魅力使得文创产品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结合现代设计手段,万载傩戏中的面具、服饰、舞蹈动作以及背后蕴含的故事与寓意被巧妙地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这一过程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特色和风貌。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当代审美理念与生活方式的全新解读。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触手可及地感受到万载傩戏的独特魅力,进而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喜爱,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