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灰塑“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

作者: 沈俊美

灰塑是岭南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目前在灰塑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还存在应用范围狭窄、社会化传承不足、传播手段陈旧、文旅融合度不高、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对此,应通过提炼灰塑艺术的美学内涵,拓宽灰塑艺术边界,探索灰塑的现代应用,推动灰塑社会化传承,打造广州灰塑文化品牌,探索灰塑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契合点等路径,推动广州灰塑创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人民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脉,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民族瑰宝,不仅需要保护与传承,也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灰塑的历史发展

灰塑古称灰批、灰雕,派生于砖雕和泥塑,融合了雕塑与绘画两大艺术门类,是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艺术,一般用于传统建筑物的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等处。灰塑工艺历史悠久,文献记录始见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宋朝时得到普遍应用。据《广州市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的广州增城证果寺中就有灰塑“龙船脊”,明清时期灰塑广泛应用于祠堂、庙宇、门楼和豪门大宅,岭南地区现存最早的灰塑作品是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的佛山祖庙“郡马梁祠”牌坊。民国时期灰塑需求下降,行业发展停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灰塑艺人流失严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保护与扶持,灰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在广州的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三元古庙、锦纶会馆、花都资政大夫祠、番禺留耕堂、余荫山房以及佛山祖庙等古建筑中均可见到清代的灰塑作品。灰塑作品中的天人合一、吉祥如意、福寿绵延等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深厚的地域历史价值、艺术文化价值、美学审美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2008年,“广州灰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类别是传统美术,遗产编号为Ⅶ-87。广州灰塑作为中国灰塑的典型代表,不仅深深植根于岭南地区,为岭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动、具体、翔实的样本,也影响了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特色民间民俗艺术的典范和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

灰塑的材料工艺与美学特征

灰塑使用的材料包括砖、瓦、石灰、贝灰、铁钉、铜丝、稻草、纸筋、棉花、苎麻、桐油、白糖、糯米等。制作流程一般包括材料配制加工、题材构思造型、固定骨架、造型打底、批灰、上彩、养护等步骤。灰塑主要采用贴、抹、捏、塑等技法,主要表现形式有高浮雕、浅浮雕、通雕、圆雕,造型简洁,线条粗劲有力,注重神似和写意。常见色彩有红、蓝、绿、白、黄等自然色,以大色块表现为主,色彩特征强烈清晰,风格明快,意趣灵动,表现出浓厚的民间装饰风格。灰塑的题材丰富,具有通俗性、市井性、故事性、教义性、寓意性,以祥禽瑞兽、花鸟虫鱼、山水名胜、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吉祥文字、八宝法器、博古藏品等为主,展现出岭南秀美的风光和地方世俗文化,宣传了人伦道德和吉祥寓意[1]。在造型上,采用象征、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塑造各种图形纹样,构图形象生动鲜明,除了运用桃、李、竹、鱼等富有寓意的主题承载以形写神、追求意境的审美思想以外,还加入了拱形门、罗马柱、巴洛克风格等西方建筑元素,从而形成了中西融合、独树一帜的岭南风格。

灰塑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对灰塑的功能认识存在局限性,灰塑应用范围狭窄

灰塑主要应用于古建筑装饰,传统的观点认为灰塑使用的“灰”能缓解当地湿、热、风等极端气候问题。建造灰塑屋脊时预留的透风口和灰塑内部形成的碳酸钙具有透水性、透气性和耐候性,用灰塑压制瓦片,能有效抵御华南沿海地区的台风。灰塑材料能够调节回南天的湿度,灰塑脊饰结构能够调节室温、缓解炎热,灰塑还有恒温、恒湿、抑菌、防霉、环保、净化空气等功能。这些观点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灰塑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美术与装饰艺术,灰塑传承与应用的重点应是其文化属性、美学功能与经济价值。

灰塑的家族式传承方式单一,社会化传承不足

中国古代技艺的传承大多是家族世代传承,且传男不传女,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鲜有文献记载,这导致部分民间技艺日渐衰退甚至消亡,社会化传承不足。由于传统建筑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少,灰塑工艺只在修复寺庙、祠堂等古建筑中发挥作用,灰塑行业日渐式微。灰塑工艺学习周期长、难度高,灰塑户外作业工艺复杂、耗时长、工作环境艰苦,且相关工作人员收入偏低,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导致愿意学习灰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灰塑面临着传承人年龄偏大、人数过少、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拥有精湛技艺的灰塑工匠屈指可数,灰塑制作队伍不断减少,灰塑技艺濒临失传。

传播手段陈旧,缺乏现代传播元素,受众范围较窄

大部分灰塑从业人员为民间工匠,还未普遍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传播路径对灰塑进行传播,以至于灰塑文化的影响力有限,受众面较窄。传播过程中以印发宣传资料、开设讲座等单向输出为主,实践类、体验类的互动活动较少,且缺乏行业技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活动。传统的灰塑作品依附于建筑实体,缺乏先进的科技工具对其进行展现,静态观赏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增加更丰富的交互式体验,通过观赏、讲解、参与,从视、听、触等方面满足人们对灰塑的立体化认知。

坚守有余,创新不足,文旅融合度不高

灰塑的开发与保护有两种模式,一是灰塑文化旅游产业模式,通过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灰塑建筑群,挖掘古村落、古建筑、祠堂、民宅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二是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在陈家祠、广州民俗博物馆、塱头古村、佛山祖庙等灰塑文化旅游景点展示灰塑文化,售卖文创产品,但旅游点的灰塑非遗馆数量不足,灰塑产品制作成本高,创意人才少,文旅融合度不高。

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内涵不足

灰塑文创产品的定位不准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缺乏再设计,仅在文创产品上使用简单的灰塑纹样,或者直接套用灰塑中的传统纹样,如独角狮纹样、鳌鱼纹样,忽视了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导致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传达不足,缺少能够融合岭南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灰塑吉祥物,广州灰塑的形象性和品牌性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广州灰塑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路径

扎根岭南,提炼灰塑艺术的现代美学内涵

岭南文化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且深受岭南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了岭南人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特征。岭南灰塑根植于岭南文化,将岭南特色民俗民风融入装饰图案题材中。岭南灰塑不仅有器物之形,还承载着岭南文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美学特质。岭南灰塑纹样造型丰富,祥禽瑞兽包括龙凤、麒麟、貌琳、蝠鼠、辟邪等神兽和狮、羊、猴、鹤、鹰、龟、梅花鹿、孔雀、鹦鹉、喜鹊、鸳鸯、蝴蝶、锦鸡、鲤鱼、蝙蝠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花卉树木有梅、兰、竹、菊、海棠、芙蓉、芭蕉、桃花、桂花、莲花、百合、水仙、灵芝、葫芦等;瓜果则独具岭南特色,有荔枝、龙眼、杨桃、木瓜、番石榴、石榴、菠萝、香蕉等。此外还有青铜、古玉、琴棋书画等博古藏品和宝葫芦、宝剑、玉箫、花篮等八宝法器,以及福、寿、喜等吉祥文字。除了具象的装饰纹样外,灰塑匠师还通过想象、提炼、简化、演绎等艺术加工手法,创作出了抽象的万字符、回字纹、如意纹等几何纹样,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装饰纹样的内容。

革新工艺材料,拓宽灰塑艺术边界

除了加强对灰塑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外,还要进行工艺材料的革新。早期灰塑通常以竹钉、麻丝为骨架材料,灰膏则是由滑秸灰或纸筋灰加桐油、棉花、红糖和糯米粉等浸泡发酵并搅拌均匀后形成。随着材料的发展,灰塑艺人逐渐用铁钉、铜丝、玻璃纤维代替了竹钉、麻丝,用丙烯类颜料替代矿物或植物颜料,用有机聚合物材料代替了红糖、糯米浆。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搅拌机代替人工搅拌,提高了灰浆的质量,采用薄膜遮盖当天没有完工的灰塑作品进行保湿,缩短了灰塑制作的工期,节约了材料。

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灰塑的现代应用

灰塑在古建筑修复领域应当坚守传统,但同时也要努力开拓灰塑的应用领域。可以融合雕塑和绘画艺术进行工艺材料的创新发展;可以借鉴现代雕塑的观念和技巧,探索新材料的使用、空间关系、形态和结构;可以借鉴国画、油画、漆画、水彩画等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简化灰塑造型,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重新提炼灰塑装饰纹样,并将其设计应用到民居住宅的设计建设中,赋予现代建筑新的建筑语言和审美内涵。还可以将灰塑文化元素应用于服装、首饰、箱包等领域的设计中。可以创新灰塑载体,在城市公共空间推广灰塑艺术形象。将优秀的灰塑作品展示在文化广场、机场、火车站、地铁、购物中心、图书馆、展览馆、公园、街道、学校、商城等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中,或制作大型灰塑壁画供人们观赏,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和感染民众,以灰塑作品打造广州城市形象。

普及灰塑艺术,推动灰塑社会化传承

借助新时代加强学校的美育工作和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推动灰塑实现社会化传承。可以由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开办灰塑讲座或举办专题活动,到社区进行宣讲培训,推动灰塑艺术进校园、进社区,增进学生对灰塑艺术的了解,让社会大众正面感受灰塑艺术的魅力。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番禺区沙湾镇红基学校、南海中学等将灰塑作为学校艺术特色,成立了灰塑实验基地、灰塑工作室和灰塑社团,开设《灰塑》校本课程,定期邀请灰塑传承人传授灰塑知识与举行专题讲座活动,将灰塑艺术融入校园环境装饰中,为学生学习欣赏、保护传承、研究创新灰塑艺术提供了学习平台。在职业院校中,可以借鉴现代学徒制,创新灰塑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灰塑的家族式教育变成高校的灰塑课程或灰塑专业,通过开设灰塑大师工作室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不断丰富现代灰塑装饰艺术的研究成果。在社会领域,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辐射功能。广州民俗博物馆设有广东省内唯一一座灰塑工艺专题馆,但传播影响力有限。对此,可以在纪念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张贴灰塑海报,布置灰塑作品,播放灰塑纪录片;或邀请美院学生、文创从业者或灰塑文化志愿者参与灰塑讲解与文化传播,以此扩大灰塑艺术的受众面和亲和力。可以由地方文化管理部门牵头,汇聚各方力量收集素材、案例,将传承人的口述内容整理、撰写为教材或专著,以促进灰塑的规范化传播和可持续传承。

借助数字化传播,打造广州灰塑文化品牌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灰塑作品的展示、宣传、网络营销都迎来了新的时代良机,通过短视频、抖音和快手直播等方式展示灰塑工艺和灰塑作品,可以持续提高灰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州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一个集大师工作室、灰塑经典题材展示、灰塑制作表演、灰塑衍生产品开发、灰塑作品销售和休闲参观于一体的特色景点,其灰塑作品获得了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最佳必购商品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广州十大手信”等荣誉称号。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依托 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互动性、娱乐性等优势,对广州灰塑的时代特征、现代价值等进行深度加工和再创造,在媒体上进行宣传。广东工业大学建设了“岭南灰塑虚拟博物馆”网站,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介绍了灰塑的基础知识、灰塑景观、传承人及作品等情况。灰塑产品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小部分是模具生产,但上彩环节仍需要人工操作,大部分产品需要手工制作,因此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同时,灰塑文创产品集中于手信、摆件、钥匙扣、挂件、室内装饰画、旅游纪念品等领域,与同类型产品相比性价比不高,创新性不足,销量不佳,急需打造文化符号鲜明、设计表达生动、凸显广州特色的广州灰塑文化品牌特色。要结合市场最新动向,明确用户需求,提炼关键文化特征,明确设计风格,进行灰塑衍生品设计[2]。在设计中要秉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对现代时尚的接纳[3]。也可以采取数字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雷达感应或手机App、小程序开发、网页应用等,多渠道进行灰塑艺术的数字化展示[4]。

加大投入,文旅融合,探索灰塑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

契合点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精心培育灰塑文化研究机构,培养灰塑专业人才。可以由政府牵头,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非遗传承人共同建设灰塑文化研究机构,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灰塑艺术人才,加大灰塑研究投入与成果转化力度。通过设立灰塑工匠工作室,以项目建设或政府津贴的形式保障灰塑工匠的基本生活和经济收入,提升灰塑工匠的社会声誉。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融合现实社会经济,参与当下民众生活,探索广州灰塑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创作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灰塑作品,将灰塑经典装饰图案运用到现代人的家居设计、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中,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符合当下社会审美情趣和文化格调、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具备现代社会符号的创意产业;要与相关产业或产品进行联动[5],充分利用陶瓷、家具、箱包、皮具、珠宝、汽车等产业的市场资源和新兴产业的影响力,形成更加完善的灰塑产业链,这样不仅能将灰塑文化辐射出去,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1]林畅斌.岭南广府地区建筑灰塑工艺及保护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方建松.岭南古村落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21(10):79-82.

[3]肖圭元,黄雅琪,钟周.岭南春节摆件的造型艺术及设计思想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2(12):44-46.

[4]薛茹月.数字化背景下广州灰塑的文创设计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21(13):53-54.

[5]姚丹,刘琪.广州灰塑衍生品设计与应用[J].创意与设计,2021(02):80-8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