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价值

作者: 邱小娟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价值0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大量历史与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瑰宝,并在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载体,博物馆不仅是弘扬历史文化,彰显文化遗产独有价值的关键所在,亦可在历史文化宣传、文化科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

发挥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收藏价值。文化遗产以性质为依据可划分为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石窟寺、石刻、重要史迹等)与可移动文物(图书资料、艺术品、手稿、文献等),作为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管存载体,博物馆可通过文物征集来达到文物藏品持续积累的目的。作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文物收藏不仅是博物馆社会地位体现的关键所在,亦是博物馆文化宣传作用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得益于安全环境的营造,使得大量可移动文物可在博物馆得到保护与安全存储(如图1、图2)。随着我国对文物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促使可移动文物得到充分的法律与专业保护。在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增高的背景下,近几年市级、县级博物馆新建数量逐年增加,并通过对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为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博物馆还具备文化宣传功能,可通过特色文化展览与陈列活动的举办来宣传文化,满足民众对历史文化追求的精神需求(如图3)。

发挥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与保护价值。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可充分利用文物建筑来发挥文化宣传与教育的作用,分析博物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具体表现为:可实现对古建筑、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纵观现阶段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其中过半博物馆为旧建筑改建馆,实现在古建筑保护的同时,通过对建筑加以改造利用来促进文物作用与价值体现。实现对革命纪念性、历史纪念性建筑与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大量纪念馆或名人故居被保存至今,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则承担着纪念性建筑与名人故居保护的职责,不仅可作为博物馆重要展品,还可通过定期修缮、维护来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例如相关部门规定对古遗址、文物建筑等实施收费参观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收费手段来控制人流,以避免因人流量过大而影响到纪念性建筑、名人故居的安全。实现对古文化遗址保护。在当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可对古遗址所在地进行博物馆的建设,以此达到直接保护的目的(如图4)。以半坡遗址博物馆、南京明城墙博物馆为例,均采用博物馆建设的方式来实现对古文化遗址的有效保护。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现阶段,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得到普及,而随着民众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的当下面临消失的威胁。例如电脑机绣、激光照排等技术的诞生,使得传统蓝印花布印染、传统刺绣等工艺逐渐被取代与淘汰。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责。

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存在差异,如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民间音乐等文化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的形式,而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杂技、手工技艺等文化则借助“手传心授”的形式。其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载体为物质文化形式,所以博物馆可采用物质形式收藏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同时,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还是遗产研究分析,均以物质文化形式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以及研究。另外,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采用物质性质文物收藏之外,还需以艺术表演的形式进行口传、手工艺技的传承与发扬。

对于传统艺术与技艺的展示,博物馆还可利用摄像、摄影手段,但是此种方式应用有利有弊,人们无法通过摄影或音像资料来感受技艺与艺术的魅力。所以博物馆可将传统技艺以艺术的形成过程展示给观众,并且在允许的条件下引导观众参与其中,通过技艺、工艺的直接参与来达到文化宣传的目的。而要想实现对传统工艺与技艺的代代相传,需重视对传承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南通风筝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为例,在全面收藏与展示艺术古物的前提下,通过对传统技艺与工艺的深入研究进行工艺品的制造,并借助师徒传授的模式进行技艺传承,实现在促进历史文化艺术弘扬的同时,达到传统技艺、工艺传承的目的。

树立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

博物馆要想凸显自身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需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重视文化遗产丰富对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在实际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博物馆需在强化自身宣传与建设的前提下,依托于展览、陈列等活动的开展来加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中博物馆地位提升的同时,引导民众深刻认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取得的成果。要想进一步促进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地位的树立,可结合以下措施来落实:

陈列布展创新。作为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博物馆需立足以深入民众、深入生活为目标,加大对基本陈列的创新革新力度,致力于将陈列布展活动做到百姓叫座、专家叫好的水平,体现出自身社会服务价值。同时,可充分借助多媒体、4D影院等技术来营造陈列布展的科技化氛围,以保证博物馆文物展示具备参与性、可读性、可靠性等特点。

依托于高质量临时展览来促进交流传播。博物馆可通过临时展览的高质量、高水平举办来促进历史文化传播,以良渚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大三国志文物展”“华君武世纪漫画展”“天子之雅——清代帝王生活侧影展”等展览活动的开设,真正做到为良渚文化打开世界之门。鉴于此,博物馆需结合自身藏品开设特色化、文艺性的临时展览活动,在促进地区交流的同时,为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及宣传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热情亲切接待观众。博物馆需正确认知观众接待的重要性,应结合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分析,在馆内不同展览物旁增设多国语言标识与提示牌,以满足对不同国家观众参观的需求。同时,重视对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定期开展,在保证仪表整洁、举止谦和的前提下,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博物馆可增设咨询服务中心,为观众免费发放关于博物馆藏品的介绍手册。可对不同展览文物进行语音导览设备的增设,通过不同语种讲解服务来提升观众对博物馆的满意度。博物馆可结合文物藏品、运行特点进行展览教育的延伸,定期邀请领域内专家为观众及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藏品的深度讲解,在促进博物馆体验丰富的同时,可采用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来为观众答疑解惑;或者是定期开展有奖竞答或亲自动手活动,鼓励观众参与体验。

数字化网络博物馆构建。现代博物馆除具备文物保护与管理职责之外,还具有社会与公众文化教育、信息咨询等功能。为此,博物馆需积极借助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信息博物馆的构建,依托于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物藏品入账、等级鉴定等,构建数字化藏品档案,并以数据库为支撑,可促进数字化信息博物馆的稳定运行。结合观众增设信息发布、互动游戏、虚拟导览、电子商务等功能,做到依托于网络资源来促进历史文化的全方位宣传与推广,并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来增强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地位,且在不可移动文物利用保护、可移动文物保存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博物馆需在正确认知文化遗产保护必要性的前提下,借助科学的对策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升,并以多样化活动、服务的开展为历史文化的宣传、弘扬助力。

作者单位:武威市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