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文物带来新机遇
作者: 董晓娟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发看重文物保护。博物馆的意义既在于收集、存储和陈列文物,也在于展现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除去继续重视文物收集,博物馆还应当提高针对管理和保护文物的重视。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文物的保护与管理逐渐开始信息化进程,与之对应的数字架构也在不断完善。通过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充分地保证文物保护工作可以达到预期的质量与效果,得到崭新的发展机会。
博物馆既是保存文物的安全场所,也是为个体,为社会服务的文化场所,与人们具体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当下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越发习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之处,在建设和发展博物馆的过程中也应当接受和利用数字化技术,借此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博物馆工作者可以提高具体的工作效率,协助陈列与展览工作顺利进行,还可以转变既有的文物保护理论和工作方式。数字化技术可以在博物馆的各项传统工作内容中,诸如收藏、管理、研究与展示,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各项业务工作也可以由此实现自身的升级与转型。在转变运营模式与工作方式之余,还可以刺激博物馆工作者创新文物保护思维。
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意义及不足
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历史文化知识。中国历史十分悠久,各个历史阶段都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和历史内涵,文物正是记录和承载这些文化价值的关键表现形式,需要重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与进行。传承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借此增强中国当下的各民族团结与交流,促成和谐社会的环境建设,提高民族凝聚力。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历史文化知识,针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传播,可以增进人们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提高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进而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影响力。
塑造城市在文化层面的良好形象。收集、储存和保护文物是各地的博物馆应尽的义务,同时还需要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传统,为所在城市在文化层面树立良好的形象,借此可以推动所在城市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此,各地的博物馆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帮助工作人员转变旧有的工作理念,使其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明确具体的工作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在合理利用新兴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是管理制度有所欠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并不仅仅限于收集、储存和展示,还需要在必要时妥善地进行保养和修复,专业性和系统性要求极高。博物馆现行管理制度欠缺之处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及其具体工作范围不够明确细化,不仅无法保证工作人员预期的工作效果,还会影响到工作人员在面对工作时是否具备应有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也就会间接地影响到博物馆整体的文物保护工作效果。博物馆管理层欠缺长远意识,没有相应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长期的且科学的计划,文物保护工作会因此缺乏整体性、科学性和连续性,博物馆的长久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在文物的保养与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求工作人员了解各种类型文物具备的不同特点,在自行判断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文物损伤并及时进行处理。不过当下仍有很多博物馆尚未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发展,而不够专业的工作人员会增加文物受损的风险。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意义
数字化储存博物馆文物信息。除去本身的材质、外形和图案方面的特征,博物馆文物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尽管中国当下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文物保护技术逐渐进步,但是仍无法彻底排除文物随着时间或是其他要素的变化而受损的情况。
在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借助三维扫描收集和记录不同文物具备的不同特征,便于专家研究文物的历史内涵,还可以保留扫描得到的数据,为后期进行修复提供参考,提高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效果。
丰富化展示博物馆文物。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围绕着实地展览展开,极易受到场地和时间等外在要素的影响,适逢节假日时更是难以保证游客的观赏体验,还会影响到文物的状态。
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方式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可以借助数字扫描对文物进行全息扫描,搭配具体的文物介绍,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展示,既可以破除博物馆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受到的外在限制,也可以减少游客的观赏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伤。
动态化管理博物馆文物。借助数字扫描记录文物的信息后,记录所得信息既可以应用在文物的修复与文物的展示,也可以应用于文物的管理中。博物馆可以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技术针对文物的实物及其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在录入数据库之后,工作人员可以按需在数据库中检索和了解具体的文物状况及其历史内涵、存储地点和具体的保存方式,还可以及时录入文物保护的养护与修复进度。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物保护的实时状态,同时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规划具体的文物保护方案。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方式
虚拟化的文物展示。文物保护的虚拟化进程可以分为两部分,虚拟实景和虚拟虚景。虚拟实景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文物的展示,可以比较真实方便地展示文物,方便游客更加靠近更加真实地了解文物。虚拟虚景可以借助计算机建模软件复原合成历史建筑和历史事件,通过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直观地对文物进行认识的机会。具体而言可以针对具体的文物进行综合性的全面信息搜集和处理工作,形成文物的数字模型及其相关的数据体系,尽可能地还原文物。通过虚拟化的文物展示,既可以表现出文物的历史,提高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也可以减少位置挪动与光线照射可能对文物带来的不良影响,达到理想的文物保护效果。
信息化的文物管理。针对文物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整合统一地管理文物。为实现该目标,工作人员需要建立并实时维护文物的信息管理数据库。针对可移动与不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外围环境可移动两个大类,分别进行相关信息的整理、收集与录入。不仅可以进行衍生的研究,保护文物,还可以相应地促进文物展示工作的进行。通过统一整合的管理方式,既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更加充分地保护文物,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系统化管理方式为不同的工作人员设立不同的权限,进而达到更加合理的人员管理效果。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信息化文物管理的实操技能,并持续不断地针对自身相关的实操技能进行提高,然后才可以及时高效地对文物进行管理。
具体化的文物讲解。人流量较大时,工作人员无法为所有的游客逐一进行讲解,为向游客提供更加理想的观赏体验,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导游与讲解,保证游客可以获得足够的观赏体验,自身的服务也更加具体更加符合游客的需求。可以在博物馆入口摆放多语种语音导航工具,诸如小程序,通过设置二维码为游客自助游览提供合适的选择来达到更好地引导效果。借助数字化的定位与导航,根据游客具体所在位置进行导航,并在达到游客想要游览的地点时提供对应的讲解。工作人员可以大幅缩减人工导游讲解的时间投入,进而获得更多时间投入到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游客可以便捷迅速地满足自身游览需求,也可以高效地进行游览。同时数字化的定位与导航还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有效地进行游客行为管理,尽可能避免文物失窃和文物损坏的情况。
作为时代进步发展的证明,信息化技术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帮助博物馆获得更加理想的发展。博物馆工作者需要依照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改变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推动数字化技术逐渐深入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不仅可以充分保障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符合要求,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文物观赏的需求。有效利用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行之有效,中国的历史与传承才可以得到发展与延续。
作者单位: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