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懂”型父母

作者: 杨川

做新“懂”型父母0

经常有孩子抱怨“爸爸妈妈根本不懂我”,也总有父母感慨“越来越搞不懂现在的孩子”。亲子间的相互“不懂”,成为当下家庭功能发挥的鸿沟。有的父母想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跨越鸿沟,却满身疲惫;有的父母想借助学校教育弥补鸿沟,却沟壑难平。在我看来,跨越鸿沟的玄机也许恰恰暗含在鸿沟本身,“懂”既是填平沟壑的方法,也是家长履职的目标。

“懂”字由“‌忄”和“‌董”两部分组成,“忄”含心理、情感之意,“董”则表示待栽培的草,也有监察、督导之意。“懂”寓意丰富,既包含理解事物的一般含义,也蕴含着理解、沟通、关心等情感。剖解“懂”字能为我们勾勒新“懂”型父母的整体形象,探索新“懂”型父母的成长之路。

“懂”的前提是“亲近”。分解“懂”方知“懂”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忄”,即父母要亲近孩子。很多家长关注物质给予却忽视情感贴近,导致孩子生活富足却精神贫瘠。其次是“董”,即父母要了解孩子。不仅包括对孩子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普适了解,还有对孩子心理状态、成长困惑的个性体会。用电子产品陪伴孩子,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的现象正是家庭功能发挥失常的体现。

“懂”的目标是“走进”。亲近孩子、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的任务不一定是“教育好”,但必须要“在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和孩子“在一起”。“在一起”是孩子遇到坎坷时的拐杖、遭遇沟壑时的桥梁、面对挫折时的后盾。

“懂”的方法是“沉浸”。“沉浸”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要全身心陪伴。边刷手机边散步、边工作边游戏等貌合神离地“在一起”,反而给孩子错误示范。孩子的社会情感需要在爱的体验中慢慢滋养,所以,家长不要吝啬陪伴、乏于表达,要常怀童心、常忆童年、常伴孩子左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父母与孩子具备亲情基础,唯有用情育情、以亲达育,懂自己的孩子,才能做一个新“懂”型父母。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