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是爱孩子吗

作者: 赵娟 门丹

过度保护是指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给予孩子过分保护以致影响其独立性发展的一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过度保护可以分为极端约束型和极端纵容型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过度保护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前者会让孩子变得消极、盲从,后者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极度依赖,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场景1:在游乐场,乐乐站在海洋球池边,跃跃欲试,想跳进球池,奶奶急忙阻止:“不要跳,危险!”乐乐执意要跳,奶奶赶紧将他抱出了球池。

场景2:小区楼下,很多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忽然,浩宁和小米因争抢玩具吵了起来。小米妈妈见状立刻冲过来指责浩宁,浩宁妈妈也不甘示弱,跑过来维护自己的孩子。看到妈妈们激烈地争吵,两个孩子害怕地站在一边。

场景3:幼儿园组织开展“独立夜”活动。晨晨非常期待,但妈妈却以“感冒”为由给他请了假。因为妈妈担心晨晨自己洗漱不干净,半夜盖不好被子着凉。

以上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场景1中的奶奶担心孩子受伤,阻止乐乐从球池边跳下,导致孩子失去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的机会;场景2中的浩宁和小米由于大人的介入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场景3的晨晨因为妈妈的担心和干涉,没有机会独立照料自己。由此可见,家长的过度保护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阻碍。

爸爸妈妈这样做

1.  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支持孩子进行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游戏。“冒险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探索未知边界,帮助他们在面对游戏中的挑战时,学习判断什么样的危险可以尝试、什么样的危险需要避免,并且思考如何解决危险带来的问题。如场景1中,乐乐想从高处跳进球池,奶奶却极力阻止。与其禁止孩子跳下来,不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尝试。当孩子具备辨别危险的能力时,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2.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如果一味地拒绝孩子参与,会阻碍孩子提升其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指人应对压力、挫折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场景2中的小米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与他人争抢玩具时,应先控制情绪,询问原因,耐心听孩子讲述事情发生的经过,鼓励她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冲突,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无法独自解决时,家长再介入引导,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3. 培养独立能力

心理学博士张智丰指出:从小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其挫折承受能力更差。家长要懂得放手,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其独立自主能力。场景3中的晨晨妈妈因为担心晨晨洗漱不干净、半夜盖不好被子着凉等,就替晨晨拒绝了幼儿园的“独立夜”活动。这样的决策是不合适的,妈妈应将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他独立判断与思考的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克莱尔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关爱而非溺爱,是适度保护而非过度保护。如此,孩子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