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儿童成长的翅膀
作者: 张莹 林诗怡 张宇森 吴琴
具身认知理论表明,行为并非个体孤立大脑的简单产物,个体的认知、思维、判断、推理、动机和情绪受到身体物理属性的制约。认知的发展离不开身体活动,有什么样的身体,就有什么样的心智,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决定了个体的认识方式。作为具身教育重要形式的身体运动,不仅承载着幼儿动作发展、体能提升、体质健康促进等基础功能的实现,还与认知、思维、情绪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连。儿童在运动中学习,运动是儿童发展和健康的基石,是儿童世界经验的出发点,是儿童生命力的热烈表达,是儿童成长的翅膀。
运动是儿童发展和健康的基石
从婴儿学步到少年奔跑,运动伴随着儿童成长。运动不仅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促进大脑发育。运动给身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刺激,这种刺激让脑细胞的优质营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多,使大脑做好准备,愿意并有能力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吉尔·康奈尔等研究者在《运动塑造孩子的大脑》中指出,儿童运动越多,大脑得到的刺激就越多,大脑得到的刺激越多,就需要更多的运动以获得更多的刺激。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能够刺激大脑皮层,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每个动作在开发身体能力的同时,也在大脑中塑造着感官知觉和神经通路。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大脑将大量的关注力集中在运动中。由于大脑在同一时间只能进行一项思维活动,因此,运动对大脑控制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运动看似与语言表达无关,实则对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适当运动可以为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运动促进大脑发育,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为语言表达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运动能促进社交互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如团队配合、比赛解说等,这些都是实践语言表达的绝佳场所。再次,运动后的反思和总结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最后,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情绪,改善情绪和注意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
运动是儿童世界经验的出发点
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一直追随着其行动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诸如爬行、走路之类的自主位移是意义构建的关键环节。孩子在学习爬行和走路的过程中理解他们所看到的事物。当孩子在爬行时,他们是在学习不同物体、不同情境对他们身体的行动能力意味着什么。由于他们在一种运动模式下所获得的对距离的认识,并不会迁移到另一种运动模式中,故而,从坐到爬,再到站立,孩子必须在各种特定的运动形式下重新学习空间的意义。随着移动方式的更替,他们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可供性(即运动中自身空间的机会和代价)。由于级联效应,早期的运动经验会发展为更强的运动技能。
此外,随着身体能力的改变,儿童对世界的体验也会发生变化。每个儿童都生活在自己的主体世界里,以他们独特的能力来衡量知觉世界。而主体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运动可以改变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儿童积极地利用攀爬、翻滚、做平衡活动等方式摆弄周边的物体,以此获得认知经验。儿童通过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周边世界,身体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运动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出发点。从学习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视角看,感知和运动构成了学习的基础。大脑日新月异的分化源自感知器官发出的发育刺激。通过运动,儿童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和人群,这些新鲜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运动中,儿童学会观察、模仿和创新,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运动还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当在游戏中取得进步,或者在比赛中获胜时,他们会获得成就感,这种正面的反馈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此外,运动中与同伴产生的情感联结也是减轻孩子焦虑的秘方。
运动是儿童生命力的热烈表达
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语言,更是心灵的歌声。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在欢笑与汗水中,体验成长的喜悦。儿童在运动中释放天性,无论在草地上奔跑,还是在水中嬉戏,他们都能感受到快乐,这是由于运动可增加传递思维和情感的重要神经递质,即体内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这给儿童提供了在运动中得到快乐的生理基础。这种快乐是纯粹的,不带任何条件的。同时,运动是儿童社交技能的“磨砺场”。在集体游戏中,儿童学会分享、合作,友谊在接力棒的传递中加深,团队精神在共同目标的追求中升华。每一次相互配合和鼓励,都是儿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练习机会。
运动是儿童生命力的展现。当儿童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时,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生命活力的热烈诠释。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精神面貌上。儿童在运动中不断尝试,面对挑战不退缩,进行离目标更近的独立思考,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培养决策能力。这些品质将伴随其一生,并不断被强化。此外,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够治疗儿童及成人的自闭症障碍,缓解抑郁、无助感等各种负面情绪。
运动缺乏和发育危机紧密相连
运动缺乏和发育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发育危机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等问题。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儿童沉浸在电子屏幕前,运动缺乏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可能引发一系列发育问题。运动不仅能促进骨骼肌肉发育,提高免疫力,还能刺激大脑神经发育,提升学习能力。反之,长时间静坐不动,身体的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刺激,则可能导致发育迟缓、肥胖等问题。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儿童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缺乏运动则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影响儿童智力发展。首先,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其次,运动能够提高生长发育速度,通过增强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加速生长激素的分泌,促进身体发育。儿童时期的运动缺乏往往导致青少年和成年后不积极的生活风格,这是最大的健康危机因素之一。困扰成年人的众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都可追溯到儿童时期的运动缺乏。
激发儿童主动运动至关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生命早期应该让儿童每天尽可能多地运动,3个小时的自由游戏和1个小时的深入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激发内驱动力,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运动、持续进行运动、养成运动习惯的关键。研究表明,处于主动状态的孩子能创造经验,而处于被动状态的孩子只是经历了这一过程,并没有获得相关经验。因此,激发儿童主动运动尤为重要。由于情绪为行动提供指令,即“做”或者“不做”,“允许”或者“禁止”,消极情绪(如悲伤、恐惧)将促使个体暂停正在做的事情,而积极情绪(如开心、快乐、愉悦)则促使个体将正在进行的事情继续下去。因此,激发儿童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成为诱发儿童主动运动并保持持续运动的“开关”。浙江师范大学张莹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尊重儿童运动乐趣(一是内部来源,包括情感体验、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二是外部来源,包括社会交往、活动反馈和运动场域)、关注儿童运动环境偏好(物理环境偏好和社会心理环境偏好)、针对不同儿童采用差异化的内外表扬,能有效地激发儿童在运动中产生积极情绪,从而充分地调动运动内驱力。
智能化时代,儿童的生活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需要被赋予运动的权利和足够的空间。运动,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更是培养坚韧意志的过程。运动让孩子的骨骼更坚实,肌肉更灵活,呼吸更自由。在运动中,孩子学会坚持、勇敢,面对挑战不退缩。我们不仅要开展各种运动,更要将“让运动无时不在、让运动无处不在”的理念贯穿于生活中,让孩子的心灵接受运动的滋养,生长出无限可能。让我们一起行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插上运动的翅膀,让他们在运动中成长,在运动中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