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幼儿园的家、园、社共育
作者: 许映利
刘海幼儿园是一所乡村幼儿园,园所四周围绕着大片田野,是名副其实的“乡野里的幼儿园”。在开园初期,幼儿园结合园所实际以及周边乡土资源样态与价值,确立了生在乡野、长在乡野、立足乡野的课程源点,以“野趣”为课程核心,持续开发接地气的乡间野趣课程。但是,在我们向家长传递这样的课程观时,压力重重。
一位奶奶疑惑:我们的伢儿本来就是农村的,天天都能看到田地,也能看见我们在田里干活,幼儿园怎么还把伢儿带到田里去?
一位爸爸建议:田里没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带他们到城里的游乐场玩。
一位妈妈否定:田里很脏,村里很多地方不安全,这不太行。
针对这些意料之中的问题,我们开始思考,怎样做才能消除家长们的疑惑?在接下来的课程探索中,我们通过“走进”“引进”乡野资源,请家长“亲临”野趣课程,逐步消除家长的困惑,重塑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成为理解与支持“野趣”课程的一分子。
场景1 田间地头游戏场
在绘制资源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田野间有水沟、渠道、田埂、草堆、涵洞等资源,便将它们都绘制了进去。看到这样的地图时,很多游戏场景从孩子们的脑海里涌现出来,他们激动地说:“草堆像幼儿园的小山坡,田间小路像跑道,渠道里可以打野战,走沟渠上的独木桥肯定很刺激……”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开始探讨这些资源的多样玩法,以及怎样玩更安全,怎样才能不破坏庄稼。经过不断地尝试与挑战,孩子们在田野中玩出了更多游戏花样,光一个“通过水渠边边”游戏,就创新出10余种玩法。看到教师制作的“田间地头游戏场”视频后,家长们纷纷留言。
烨子妈妈:我们每天看到的东西,伢儿竟能玩出这么多名堂。
哈哈奶奶:哈哈回来说太好玩啦!他还带着弟弟跨越田边的水沟。
润宇爸爸:在田里玩,不花钱就能玩上半天。
灵灵妈妈:孩子在田里又跑又跳又翻滚,真锻炼身体!
收获:教师用课程意识开发田间游戏场,先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文简称《指南》)健康领域中动作发展的指标,再与孩子们共同挖掘田野间的设施在各项技能中实现的可能性与价值。在强大的创造力加持下,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玩出了新花样。田野运动体验活跃了孩子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体能,也让家长看到了田野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场景2 娃娃们的农忙时节
芒种时节,村里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为了让轩轩不添乱,爷爷用手机打发他。可第二天来园时,爷爷向老师反馈,轩轩离不开手机了,希望老师管管他。
了解具体情况后,教师在班级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家长和孩子参与“农忙时节,娃儿也没闲着”劳动体验活动。要求是:给孩子换上合适的衣服,做好防护工作,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农活;不能为了完成任务,“假把式”地拍摄几张照片给幼儿园。
接下来的几天,教师陆续收到了家长的反馈。视频里,有的是孩子有模有样地学做农活,有的是爷爷奶奶手把手教孩子农活技能,部分家长还附上了语音场景解读。
浩浩妈妈:浇远处的玉米地时,浩浩知道捏住水管头,水就能喷得更远。这个秘密是他在幼儿园玩水时发现的。
小钰奶奶:用畚箕搬运蚕豆时,小钰学着爷爷打起了劳动号子,那模样太好玩了!
润宇爸爸:哥哥和妹妹一起撑起袋口,让奶奶把麦子倒进去,这可把奶奶乐坏了,一直念叨着,小娃娃会帮忙了!
钦钦妈妈:带钦钦到田里去捡麦穗,他还说粒粒皆辛苦!
收获:通过参与农忙时节的劳动体验,孩子们看到了真实的劳动场景,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精神,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中,孩子们能够运用已有经验主动解决问题,在输出经验的同时也收获着新经验。
场景3 乡间出行见识广
刘海村距离幼儿园约1.5公里,空中俯瞰,整个村被田野围绕,绿黄分明。为了能够探访到多个场景、遇到不同类型的社区资源,安全、愉悦、有效地达成目标,我们按照《指南》健康领域里的目标,规划徒步到刘海村的不同路线。踩点时,我们尽量涵盖村居、农田、文化这几个要素,排除路线中的安全隐患。徒步回来后,孩子们的游玩故事很精彩。
瑞瑞:第一次看到小猪吃奶,它们的屁股上还有很多黑瓣儿,太好玩了。
杰杰:我们在一个奶奶家的院子里野餐,奶奶还让我们爬梯子摘树上的橘子吃。
哈哈:坐在桥上画画时,我感觉又害怕又刺激。
灵灵:村里的墙上画着丰子恺爷爷的画,老师还给我们读了上面的字。
泽泽:麦苗上的雨水亮晶晶的,我舔了一下,冰冰凉凉的。
宁宁:我们扛着园旗唱着歌,好多爷爷奶奶从家里跑出来看我们,我们跟爷爷奶奶打招呼,他们可高兴了,都过来抱我们。
我们将这些小故事进行整理,制作成视频发布在班级群里,家长们看后纷纷点赞。
收获:出发前,家长了解到徒步活动的具体路线后,经常中途来给孩子送个水、换个鞋,制造“偶遇”,“顺便”看一看、问一问孩子的状态,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放心。看到孩子们平安归来,听到他们途中丰富的体验,家长们释怀了。教师通过户外徒步活动的组织,发现了乡间资源的多样性,学会了合理选择、积极开发、创新利用资源,同样有所成长。
场景1 自然物品的增设
在多次“乡间出行”和“田野趣玩”的过程中,教师和孩子们收集了很多乡土资源,他们将这些资源带回幼儿园,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环境,还巧妙地渗透进课程中。
建筑垃圾旁,孩子们发现了“宝贝”——可以在地上写字的红色砖块,大家搬回砖块,放置在幼儿园。不经意间,这些“宝贝”成了孩子们口中能够达成愿望的“神奇画笔”。科科想要一辆脚踏车,她用砖块在地上画了一辆,满足而兴奋地“骑”了上去。
在出行途中,教师和孩子们看见路边满是狗尾草、秸秆、蒲公英、芦柴花以及长短、粗细不一的树枝,便现场采集并带回幼儿园。经过修剪后,它们被放置在幼儿园的各个区域,成了不可或缺的低结构自然材料。
场景2 “小客人”的加入
田野里的蜗牛、蚯蚓、蝼蝈、天牛、螳螂、蝉等小昆虫最吸引孩子们,它们被孩子们当成“小客人”,请进了班级。为了让“小客人”住得舒服,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烨子:我想挖一些青苔给蚯蚓做草坪。
秋秋:我想折段树枝给螳螂当攀爬架。
锐锐:我要在蚱蜢的房子里放一块石头,这样它就能跳得更高了。
孩子们给“小客人”创设了自然生态的环境。在照顾它们的同时,孩子们还能近距离观察、记录、探究,乐此不疲。一段时间后,我们将这些“小客人”放归大自然,送它们回家。
场景3 乡土材料的添置
一开园,我们就确立了园所整体环创主题为“生态化”“本土化”,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乡土材料都是宝”的观念。在走进村庄的活动中,经过与村民协商后,那些散落在房前屋后、垃圾堆旁的缸、坛、罐,被“请”到幼儿园,派上了用场。
乡土材料进园后,倒扣在地上的坛子变成了小凳子,屋檐下的接水罐成了种植储水器,国画区域旁的缸成了作品收纳器,桌面上放置的小罐子成了插花器皿,幼儿园还有了一排供孩子们玩水的组合水缸……
在与周边资源的“走进”和“引进”互动过程中,园内的游戏环境不断更新与丰富,孩子们不断历练与成长,教师主动寻找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为了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园“野趣”课程的持续开发,我们多次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体验“资源进课程”的成效和变化。
场景1 亲自看一看
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是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家长纷纷走进幼儿园,他们看到了孩子们常态化的游戏、生活和学习。有的孩子在玩木棒拼搭建构游戏;有的孩子用棉花和芦柴花制作手工艺品;还有的孩子用砖块在户外场地上绘画……家长看到了孩子们在“走进乡野”活动中的探索与发现,看到了教师撰写的观察记录、学习故事,以及发展性评价,纷纷点赞。
场景2 亲自听一听
为了让家长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思考,每学期末,幼儿园会组织“资源进课程”教学汇报,邀请家长代表到班观摩。在专题汇报会上,每个班级汇报本班“野趣”课程的开发、开展及成效,家长惊喜地发现了资源多元化的价值,纷纷感叹道:“老师们真智慧!”“原来,孩子生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场景3 亲自玩一玩
在策划亲子活动“元宵节”“六一儿童节”“丰收节”“运动会”时,我们将谚语、民间游戏、农具、农作物等资源进行渗透。比如,当“运动会”遇到“丰收节”时,我们的游戏竞赛项目是这样创设的:萝卜成了亲子赛跑中的“接力棒”,芋头成了“母鸡下蛋”游戏中的主材料,冬瓜成了“小猪滚滚”游戏中的“胖小猪”,南瓜间隔摆在地上成了游戏“障碍跑”中的障碍物;还有亲子合作搓草绳,比比谁家的草绳搓得又长又粗;祖孙用扫把畚箕合作收稻谷,看谁先收完一袋子。接地气的游戏设计,让活动充满“野趣”特色,大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场景1 资源主动收集者
看到幼儿园环境中原生态材料被合理、巧妙地利用,家长不但主动提供和协助收集材料,还开始设计材料的玩法。
烨烨奶奶:这些坛子和罐子我家也有,可以带来做成孩子的玩具。
桐桐爸爸:我家门口有一片小树林,以后幼儿园要用树枝,我负责修剪光滑了,带来给孩子们玩。
皓皓爷爷:老师,我家还有空心砖、老树桩,你们要不要呀?树桩可以放到草地上给孩子们当桌子。
场景2 野趣活动发起者
通过安全有效的田野乡村体验,家长发现了户外自然课堂和社区体验课堂的价值,邻近幼儿园的家长们纷纷推荐体验项目。
檬檬妈妈:家里的鹅近几天生蛋很勤快,你们可以带孩子们来看看,顺便带几颗蛋回去。
钦钦奶奶:今年我家桃树结的桃特别多,可以带孩子们来摘桃子。
村干部:村里在进行村居环境改造,想邀请孩子们参与我们的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多方参与实践,家长的心态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对我们的“走出去”活动不再抵触,对孩子们的安全不再担心,对老师们的专业不再怀疑。幼儿园终于迈入良好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