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洛,我们喜欢你

作者: 马骏

小洛,我们喜欢你0

小洛(化名)是一名语言和社会情绪发展迟缓的孩子。入园第一周,他就咬了6名同伴。在上门道歉的过程中,被咬孩子的爷爷指着小洛爸爸骂,并要求小洛退学。第二天,小洛爸爸找到园长说:“我们暂时不上幼儿园了。”园长把这件事告诉全体老师,老师们沉默了。最后,全园上下达成共识:大家一起努力,让小洛继续上幼儿园。

我园是南京市融合教育示范园,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融合班级常常因为特需儿童的问题行为,引发家长之间的纠纷。为了促进家长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共同营造有爱、温暖的班级氛围,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共情的同时,传递融合观念

教师在第一时间约谈了被咬孩子的家长,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歉意,感同身受地倾听他们的愤怒与忧虑,并向家长阐述小洛咬人行为的背后原因以及后续幼儿园将采取的干预措施,比如在班级设置安全角,满足小洛喜欢独自游戏的需求;帮助小洛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等,开展防咬、防推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孩子在园安全。同时,教师也向家长传递了幼儿园的决心——坚决保护每个孩子上幼儿园的权利。希望家长能给予幼儿园、老师及孩子们调整改进的时间。在教师的耐心解释与诚恳态度下,家长们同意给予小洛一段时间的留园观察。

为特需儿童家长组建朋友圈

由于孩子的特殊情况,小洛的家长很少与其他家长交流,也不参与班级的亲子活动。为此,幼儿园创建了“宝贝加油”微信群,让特需儿童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初期,幼儿园会根据特需儿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的教育文章和康复资源,也会邀请专家与家长线上沟通,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慢慢地,小洛的家长开始融入集体,参与班级的亲子活动。

用孩子的改变推动家长的理解

针对小洛的咬人行为,教师们制订了相应的教育措施。首先,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小洛在何种情境下容易出现咬人行为,并尽量避免这些诱因出现;其次,在集体活动中,确保小洛与同伴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以便教师能迅速地阻止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最后,随着小洛攻击性行为次数的减少,逐步缩短他与同伴的距离,直至他能够完全融入集体。此外,对其他幼儿开展针对性的自我保护教育,如学会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躲避,保持适度的互动距离,避免主动刺激小洛,等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洛没有再出现咬人行为。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也学会了用适宜的方式和小洛一起游戏,还会说:“小洛,我们喜欢你!”孩子们的改变让家长们逐渐接纳小洛,遇见时,会主动和小洛打招呼。

在幼儿园,特需儿童的问题行为远远高于普通幼儿,需要家长多一些理解与支持,少一些否定与指责,共同营造宽松、包容、有爱的班级氛围,让融合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