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别人家的父母
作者: 郑国强当看到哪家孩子特别优秀时,很多父母会冒出一句“那是别人家的孩子”,或羡慕或嫉妒或自嘲。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在“别人家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
记得儿子读幼儿园时,班里有个特别优秀的女孩。作为教师的我,自然想引导儿子去思考,为什么他各方面都比不上那个女孩。儿子思考良久,突然很兴奋地告诉我,他找到答案了。当我以为他会说出诸如“自己不够努力”“经常偷懒”之类的原因时,他的答案竟然是,“因为那个女孩的爸爸是大学教授,我爸爸只是中学老师”。
儿子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思考。当父母动不动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作比较时,我们有没有拿自己和别人家的父母去作比较呢?别人家的父母是否在教育孩子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当我们沉溺于手机或电视时,别人家的父母可能正带着孩子去户外运动;当我们忙于各种应酬时,别人家的父母可能正沉浸在亲子阅读的喜悦中……
有人把父母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父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注的是自身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事业,而没有顾及孩子的需要;第二种类型的父母以习俗、时尚甚至其他父母的行为为标准,他们只关注孩子的从众行为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培养;第三种类型的父母片面地理解“一切为了孩子”,对孩子过分关注和重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身的发展迷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第四种类型的父母重视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孩子成长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成长。我们要努力做第四种类型的父母,因为父母自身的发展与孩子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父母的不懈努力,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努力和成长,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父母。
记得有一次,我在玩电脑游戏,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悄然走到我身后,静静地看了我几秒钟,说:“爸爸,我在认真学习,你竟然玩游戏!”从那以后,我卸载了所有游戏,重新拿起了英语书,每天看书、刷题。几个月后,儿子对我说:“爸爸,我真佩服你!你竟然三个月做完了六本英语习题集!”一年后,我成为了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那年,我刚好40周岁。儿子高中毕业后,也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很庆幸,我开始学着成为“别人家的父母”,努力和孩子共同成长。在此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双向奔赴的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