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韵律活动:公鸡觅食记
作者: 陆燕设计意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提出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也会爱别人。从小到大我们似乎更多的歌颂母爱的伟大,却忽视了父亲在家庭中的付出以及对我们更加深沉的情感。孩子们表达父爱的方式也比较含蓄内敛,通过本活动,我们要让幼儿体验父亲的辛苦,鼓励幼儿大声表达对父亲的爱。
活动目标
1. 熟悉乐曲《闲聊波尔卡》,感受乐曲活泼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随乐做律动游戏。
2. 在情境、图谱、口令动作的暗示下,尝试做公鸡走路、捉虫子及与小鸡互动的动作。
3. 在表演情境中,通过替换部分口令,充分感受和表现父子间的逗趣、有爱的快乐场景。
活动准备
图谱、音乐《闲聊波尔卡》(AB+,AC)。
活动过程
一、欣赏完整音乐
故事:农场住了公鸡一家子。一天,刚出生的小鸡想吃虫子,鸡爸爸决定出门为孩子们觅食。
二、根据图谱分析故事情境及音乐结构
1. 幼儿根据图谱猜情境。
2. 欣赏音乐,看教师边指图边律动,猜测动作所表达的情境故事。
师:爸爸出门觅食发生了什么事?
3. 再次欣赏动作及口令,验证猜测。
4. 结合图谱梳理故事情境。
师:鸡爸爸出门,左看看、右看看,向前走走走,骄傲地展示了自己的翅膀。忽然,他看见远处有虫子,指着虫子喊:“看看,有虫子。”他快速爬过一座小山坡,抓住虫子,开心地放进口袋,准备回家喊他的宝贝吃虫子。
三、分析音乐及情境,师幼练习及反思
1. 回忆、分析AB段动作情境并随乐做动作说口令。
评析: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边说口令边单独练习相应动作。此时引导幼儿注意动作的顺序及次数。
师:鸡爸爸在找虫子、捉虫子的时候做了什么动作?怎么说的?
(1)播放AB段音乐,幼儿边听音乐看教师指图边做动作。
(2)针对上一段的“表演”反思,师幼共同解决难点。

评析:教师引导幼儿反思,如动作、口令、节奏的表现,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发现难点并解决。此环节可提升情境感,激发幼儿表演欲。若幼儿都已掌握,教师可顺势退位,取消动作提示。
师:音乐有点快,有没有跟上?还有哪里不太清楚?
2. 回忆、分析C段动作情境并随乐分角色做动作说口令。
评析:引导幼儿区分、学习大小问号说的话,可再看教师示范一次。
师:鸡爸爸带着虫子回家说了什么?
师:大问号、小问号的地方,鸡爸爸说的有什么不一样?分别怎么说?
(1)听C段音乐,看教师示范口令及动作。
(2)师幼梳理C段不同角色说的不同话。
师:鸡爸爸回到家说什么?小鸡宝宝怎么回应的?
(3)师幼分角色练习动作口令(师饰鸡爸爸,幼饰小鸡宝宝)。
(4)随乐练习AC段。
四、完整表演,教师逐渐退位,幼儿自我总结学习方式
评析:引导幼儿总结好的学习方法,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反思总结,习得好的学习品质。
1. 听音乐,看教师指图完整表演。
2. 幼儿跟着教师指图谱合乐完整表演。
3. 教师尝试完全退出,师幼总结提升学习方法。
评析:教师根据幼儿表演情况适时进退,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表演体验感。
师:这么多动作、这么快的音乐,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独自完整地表演出来的?
五、创编替换口令,表达对爸爸的情感
评析:引导幼儿关注爸爸的辛苦及情感,把对爸爸的情感大声表达出来。
师:我们可以把“爸爸”替换成哪两个字,表达对爸爸的夸奖、鼓励和爱呢?
1. 根据幼儿回答,分角色口令练习C段。
2. 师幼完整表演创编后的故事。
3. 再次创编替换,幼儿与客人老师分角色完成互动表演。
评析:幼儿根据情况尝试鸡爸爸角色,教师适时提供动作提示。
六、结束:鸡宝宝们吃饱了,和爸爸一起出门散步
总结与反思
本活动音乐欢快幽默,具有较强的律动感。《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中卡梅拉家庭温馨而快乐,发生的事件搞笑逗趣。自编故事“公鸡觅食”作为活动情境与音乐相贴合。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图谱、口令、动作三大基本要素,帮助幼儿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结构、表现与创编故事情节。幼儿从整体到分段学习,层层递进。教师适时逐步退出,帮助幼儿归纳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创编部分,幼儿用“爱你”“真棒”“加油”等词汇表达出对爸爸的肯定及爱的感受,配合“对话”形式律动,整个活动充满欢快及满满的爱意。
动作建议:
[1~17] 小节:双手叉腰左看右看走三下,重复4次 [18~25]小节:双手上举,展现大臂肌肉
[26~29]小节:两手指自己的大腿展现大腿肌肉 [30~33]小节:手指远方四下
[34~41]小节:双手做爬山状 [42~45]小节:抓的动作四下
[46~49]小节:双手放在腹部 [50~65]小节:重复[1~17]动作
[66~68]小节:双手张开呈呼喊状,放在嘴前 [69]小节:双手叉腰
[70~73]小节:重复[66~69]动作 [74~77]小节:重复[66~69]动作
[78~81]小节:拍手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