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产业之城
作者: 戴闻名 彭祥萍成都市中心西北方向70余公里处,彭州市桂花镇鹿坪社区,背靠龙门山脉,面朝湔江河谷,山峦起伏,天朗气清。
这个大山深处的村落,因为成都彭州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以下简称“天空之眼”)入驻,拥有了极具未来感的生活方式。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点开手机里的常用外卖软件,直接跳出了“无人机配送咖啡”的选项。下单付款,25分钟后,就有一架无人机从天而降,稳稳落在门前一块一米见方的“停机坪”上。打开机舱货箱,三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安放其中。
“天空之眼”创始人周小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无人机配送”航线已在首批6条的基础上新增15条,今年还将增加至64条,覆盖长约60公里、面积超100平方公里的彭州“百里画廊”城市廊道,不但可送咖啡,火锅、鲜花、药品等物资都能按需“空投”,且从下单到送达景区、民宿和露营点,基本只需20-30分钟。
2024年,是低空经济、机器人、前沿生物、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在成都加速培育、初显成效的开局起跑之年。越来越多的未来场景,正在成都变成现实。
一片“ 含煤量”很高的山谷,变成了一座“含科量”很高的“无人机硅谷”。
在2024年底发布的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力”指数30强榜单中,成都有4个园区入围,数量位居全国前三,在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从更大的视角看,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胜领域,也是城市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抓手。
2024年1月初,成都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重点发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6大方向的未来产业,并将6大方向进一步细化为基因与细胞治疗、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绿色氢能等24个细分赛道。
“2025年,我们将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壮大,高质量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积极争取国家级先导区试点建设,力争开发更多的爆款产品,打造更多的标杆场景。”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未来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天空之眼”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桂花镇的主要产业是煤炭。进入21世纪后,为保护环境煤矿被关停,务农又留不住年轻人,桂花镇一度成为萧瑟的“空心镇”。
改变这一切的,是返乡青年周小明带来的一个新产业——低空经济。
在桂花镇土生土长的周小明,大学毕业后在航空器制造领域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无人机研发经验。他敏锐察觉到,未来无人机行业的大发展将带来试飞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但是,当时绝大多数无人机企业都缺乏一个安全、合法、可以随时使用的试飞基地。去通航机场申请一次合法试飞需要层层审批,往往需要7天以上的等待时间。此外,企业试飞一次至少要花费数万元成本,还要配合载人飞机的飞行时间安排,严重影响无人机的研发进度。
周小明决定:创业,自建一个无人机试飞基地。
在四川省内比较过多处选址后,周小明意外发现,自己的家乡彭州海拔低至480米,高至4800米,拥有高山、丘陵、森林、河流、湖泊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可满足无人机在不同应用场景测试的需求,是建设无人机试飞基地的理想之选。


于是,周小明卖掉成都的房子,借了200多万元,2017年在桂花镇建起了“天空之眼”试飞基地。2021年,“天空之眼”与其他企业共同组建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彭智航”),成为试验基地的运营主体。
2017年12月,“天空之眼”拿到空域批文,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不依靠通航机场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
2022年8月,“天空之眼”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只需提前一小时报备即可试飞,在全国率先实现空域管理由“审批制”向“报备制”的转变。
2023年12月,四川正式启用第三批低空协同管理空域,“天空之眼”被新增为无人机测试试飞的专用空域,测试无人机可以实现“随心飞”。
如今,这片曾经“含煤量”很高的山谷,变成了一座“含科量”很高的“无人机硅谷”。
周小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天空之眼”共有10个试飞场地、19个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数量位居全国20个国家级试验基地之首,吸引了150余家无人机研发生产、探测反制、任务载荷、系统管理企业和机构入驻。在这片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半径范围5公里的空域内,每天有超过100架次无人机在各个山头来回穿梭。
2019年,工业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纵横股份入驻“天空之眼”三号基地,完成了近1万架次的无人机试飞任务,技术实现跨越式迭代,于2021年成功上市。
2024年12月,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低空经济智能化设备展销中心在“天空之眼”投入试运营,小到鞋盒大小的穿越机,大到翼展近3米、续航时间达10个小时的工业无人机,在这里都能直接洽谈购买。
彭州市低空经济发展专项工作组办公室副主任袁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针对无人机走向市场前的可靠性验证环节,彭州基地正在打造公共研发平台——湔江实验室,提速企业产品的商用步伐。
一个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维修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正在“天空之眼”逐渐成形。
无人机,也成为桂花镇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村里的孃孃(成都方言中‘阿姨’)都能熟练地操作无人机送菜。”周小明笑言。 “天空之眼”的专业飞手中,许多还是来自鹿坪社区的年轻人。2024年5月,在彭州采访的外国记者碰到一群当地的少年飞手,被他们娴熟的“直升机杂技”迷住,盛赞“他们就是未来”。
“80 后”成都人李耀的雄心,就是自主研发出性能领先的中国手术机器人,同时把价格“打下来”,让中国医生和普通百姓也能用上世界最尖端的医疗设备。
低空经济的繁荣,也带活了镇上的餐饮、住宿、文旅、研学等业态,探索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帮助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0万元。
如今,成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已突破900亿元,正在蓄力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在工业无人机产业链上,成都的优势尤为突出:已集聚上下游企业100余家,产品实现从10千克到吨位级全覆盖,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三,目标是成为中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成都造“飞行汽车”也即将实现“飞天”。2024年10月,成都企业沃飞长空旗下首款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AE200验证机完成公开演示飞行,预计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2024年11月,成都成为中央空管委确定的首批6个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城市之一,将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机器之手
20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中心科学家李耀决定回国创业,在家乡成都创办了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思”)。
他所选择的,是一项在国内极具开拓性的赛道:手术机器人。
李耀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手术机器人相比人手更加灵巧稳定,能够帮助医生完成以前传统腔镜无法完成的手术。与此同时,借助手术机器人,主刀医生可同时操作多个手术器械与镜头,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职业寿命将显著延长。
“手术机器人突破了人手局限、视觉局限和空间局限,可以认为是有着三头六臂的‘孙悟空医生’。”李耀说。
从技术源头来看,手术机器人是当代机器人、人工智能、优化控制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深度融合后最尖端的技术形态。在这个细分领域,美国企业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高超的技术能力多年来“断层领先”,几乎垄断了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价格十分昂贵,在中国市场单机售价高达数千万元人民币,耗材也动辄数万元起步。
“80后”成都人李耀的雄心,就是自主研发出性能领先的中国手术机器人,同时把价格“打下来”,让中国医生和普通百姓也能用上世界最尖端的医疗设备。
为此,他瞄准了手术机器人运用最广泛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和挑战性最大的经口手术两大细分领域。
2024年12月6日,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刀医生有条不紊地操作着一台博恩思微创腹腔镜手术机器人,4个360度可自由旋转的腕关节机械臂上下灵巧翻飞,动作稳定流畅。两个半小时后,一台超低位结直肠癌肿瘤切除手术顺利完成,出血量不到10毫升。
“这是博恩思微创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全球第100例注册临床手术。我们培训了各年龄段医生使用我们的机器人,结果表明,所有医生上手都很快,手术效果良好。”李耀说。
此前的2024年10月29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团队使用博恩思手术机器人,为一位53岁患者完成了全球首例经口机器人声门区肿瘤切除术,完整保留了患者的语言功能,出血量不到1毫升。

李耀介绍,头颈外科是手术的高风险区,血管和神经极其丰富,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最深只可到达下咽部,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到达了喉部及声带区域,这向前延伸的3厘米是全新突破。
此外,博恩思手术机器人采用了分体设计及开放驱动接口,兼容传统影像和能量器械,最大程度保留了医生的手术习惯,降低入院成本的同时使用更加便捷。
“更重要的是,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国产化率超过90%,采购成本仅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1/3,其手术成本更降至1/5,极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李耀说。
2021年起,博恩思还踏上了“出海”的征程,已与印度最大上市医疗集团MAX Healthcare集团和最大公立医院MAMC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陆续开辟了美国、德国、阿联酋、日本等海外市场。
随着国际多中心临床工作的全面推进,博恩思发展不断提速。李耀透露,2025年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将进入量产和销售阶段,并启动上市。
2025年2月2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团队再次操控“成都造”博恩思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为5000公里之外的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患者精准实施喉部声门区肿瘤切除术。
这是全球首例人工智能+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实施亚毫米级器械控制,突破了空间与网络限制,创造了人工智能与外科医学深度融合的全新探索,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迎来重大突破。
除手术机器人外,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成都也在强势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