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人幸福之城
作者: 戴闻名 刘依林 彭祥萍2024年,成都连续16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且在9个一级指标中,教育指数、医疗健康指数、城市吸引力指数和公共安全指数4个一级指标处于全国领先。
成都为何连续16年上榜?
答案是这座城市在施政中高度重视民生细节,并探索出了一套精细化的民生服务机制,市民对此产生积极响应,双方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奔赴”。
就业优先,是成都坚持多年的城市战略。成都探索出的“蓉易就业”基层服务品牌,通过嵌入式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就业直通车”“就业集装箱”和“就业驿站”,实现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突破29万人,工作经验入选第三届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优秀案例。
系统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也是成都在提升城市幸福感上的一大创举。 2024年,通过继续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对651个重点领域的民生项目完成投资817.2亿元,108项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幸福,其实并非遥不可及的天上星辰,更来自每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丝丝暖阳。
2025 年,成都将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市民群众身上,保持民生支出规模不减、占比不降,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5年,成都计划综合施策支持重点群体多渠道、多层次就业,新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75所、新增学位5万个,加快实施市脑科学医院等59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市民群众身上,保持民生支出规模不减、占比不降,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门治堵
2024年,成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是“开门治堵”。
成都目前汽车保有量超700万辆,这不可避免带来了堵车困境。2024年10月,在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的工作部署之后,市交通局会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公安局交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等多个部门,成立了常态化治堵工作专班。
成都治堵的独特之处,在于“开门”二字。
“治堵不是政府关起门来制定政策,而是敞开大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实现‘双向奔赴’。”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副局长周伟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专班首先从成都的城市“总客服”——12345热线为切入口,将2024年接听到的一万余条与拥堵相关的来电进行汇总和分类。2024年10月30日,“开门治堵”启动前一天,一场交流会在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举行。参加者中,既有市公安局交管局、市城管委、高校专家和人大代表,也有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和普通民众。
在“口”字形围坐的众多代表中,从事网约车服务多年的司机黄忠兵早已跃跃欲试。“是自由发言吗?”他在第二排小声发问,得到确认后便马上举手发言。
在他看来,春熙路、太古里、天府熊猫塔、合江亭等城市地标景点附近乘客量较大且集中,但很多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不愿意去,因为进去了要堵好久才能出来,影响收入,景点附近停靠的旅游大巴更是“添堵”。他希望政府能解决问题并持续监督。
家住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附近的市民代表杨女士也有烦恼。成都的不少演唱会都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举办,每逢演唱会,附近路段必堵。
一轮轮发言下来,原计划3小时的会议被“拖堂”到近4个小时。听取完各方意见后,周伟潮当场承诺,将把12345热线中群众意见最集中的点位作为第一批堵点进行治理,尤其是涉及学校、医院和交通要道的点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了解到,对于杨女士等众多市民提出的东安湖体育公园“逢演就堵”的问题,成都市住建局、公安局交管局等部门分析了周边道路状况及车流特点后,发现车道压缩是引起拥堵的一大因素,于是决定用一个“小手术”来破解:在蜀都大道东一段东安湖段出城方向新增一处主道出辅道临时出口,并在进城方向新增一处辅道进主道临时入口。历时20天改造后,现已完工。
“平时,该新增路口采用隔离栏封闭,在遇到大型演出、赛事或道路拥堵严重时将及时启用。现场还会通过蜀都大道东一段路侧的3块显示屏信息指引、交警现场疏导等手段,可更好地缓解演出日的拥堵情况。”公安局交管局第八分局科规民警程奇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周伟潮介绍,2024年以来,通过“12345热线”“成都发布”微信公号等渠道,治堵工作专班累计收到3900余条市民的治堵意见和建议,已采纳3300余条,并对具备可行性的建议立说立行。
此外,成都市还开展了交通治堵“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驻蓉单位”活动,实地走访了100余家单位,收集到涉及勤务管理、交通组织和小微改造等491条诉求建议,目前已采纳411条。
综合施策
成都治堵的另一大特色,是科学治堵,特别是采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走进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巨型“成都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管理平台”,在蛛网状的成都市城区主干道地图上,密密麻麻分布着3000多个绿点,每个绿点对应一个路口,可直观掌握拥堵路段、控制数据、故障统计等实时交通状况。
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秩序处优化科科长张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成都治堵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交通仿真技术进行“信号配时优化”,投入小,见效快,性价比高。
以剑南大道为例,这条成都高新南区南北走向的关键交通动脉,过去长期处于超饱和运转状态。其中,剑南大道—锦城大道交叉路口作为成都绕城高速进城的第一个路口,在早晚交通高峰经常出现车辆大排长龙的情况。
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设施处民警郑荣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一堵点的时变性强,以前的多时段固定配时方案一直无法很好匹配流量的动态变化。2024年,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与四川大学肖峰教授团队进行校地合作,试点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系统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
现在,系统可自动识别并统计路段主道和辅道的车辆,并根据车辆多少自动调整红绿灯配时,做到“车多就多放行,车少就少放行”,让信号灯能够“知堵”“治堵”,实现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交叉口通行效率随之迎来“大提升”。信号配时优化之后,剑南大道—锦城大道交叉路口早高峰拥堵指数平均已下降4.23%,每小时通行流量增加了16%。
郑荣江介绍,目前信号配时方案正在走向进一步精细化。配时方案数量最多的天府大道与府城大道交叉口,根据工作日及周末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特征,工作日设置了15套配时方案,节假日另设置了10套配时方案。

“建设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更大意义在于,从‘失智失能提前预防、及时干预、专业照护’入手,推动整个城市变得真正全龄友好”。
目前,第一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涉及的179个路口中,交管局通过对路口实施“一点一策、精细化配时”,对路段实施“干道优先、支线保畅”,对片区实施“全量感知、分层解耦”的信号配时策略,已完成所有路口的配时调整,共修订225套配时方案,涵盖249个时段,显著提升了路口通行效率与路网整体通行能力。
科技赋能之外,成都治堵会注重统筹“局部与整体”“高峰与平峰”“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关系。“开门治堵”牵头单位之一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三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截至2月23日,第一和第二批次214项治理任务已完成87项,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2024年9月的1.38下降至1.31,治理点位周边拥堵指数下降明显,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成都还将持续梳理后续批次任务清单并滚动实施,常态长效推进‘开门治堵’。”吴三育说。
此外,成都还在尽最大可能“让路于民”。
市住建局、成都轨道集团还通过优化工序衔接、动态调整占道打围范围等措施,推动21个施工点位撤围退围,释放道路通行空间。
蛇年春节刚过,成都市宣布,自2025年2月15日起逐步对部分公交专用车道启用时间进行优化调整,至3月15日全部调整到位。调整结束后将允许社会车辆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使用大部分公交专用道。
2025年,成都还将集中治理“就医停车难”问题 ,对21家长期存在拥堵和停车难的医院“一院一策”进行交通治理,通过量身定制的优化措施,多措并举,在2025年底前完成这项工作。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为例,因其地处成都市核心区,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单日门诊及急症总量近2万人,交通吸附效应较强,医院周边道路常发拥堵。
虽然每天前往华西医院的乘客量大且集中,但很多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不愿意去,因为进去了要堵好久才能出来,影响收入。与此同时,医院周边车位不足,大幅度增加停车供给可能性也不大,只有想办法畅通网约车、出租车的通道,才能减少就医停车的需求。
市公安局交管局根据这个情况,制定了“分区抵离、分点上下”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自2025年2月19日起,对华西医院周边道路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调整,实现无停车需求的送医车辆(出租车、网约车、送医)和有停车需求的就医车辆(私家车)通行路线及乘客上客点与下客点的有效分离,交通顺畅度明显提升。
全龄友好
在成都市成华区白莲池街道爱恩康养·大熊猫基地社区医养服务综合体(以下简称爱恩康养),有一家特殊的咖啡馆——“忘不了咖啡厅”。
之所以叫“忘不了”,是因为这家咖啡厅的店员是由罹患认知障碍症的老人们担任的。在爱恩康养,居住着50余位患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症的老人,最年轻的50多岁,年纪最大的已年过八旬。
每周六,是“忘不了咖啡厅”对外营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爱恩康养的社工就会组织入住的老人到一楼咖啡厅练习做咖啡。爱恩康养一墙之隔,是一大片露营基地,咖啡做好后,社工会带着老人去基地卖咖啡,每杯售价9.9元。
周末固定时间在“忘不了咖啡厅”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帮助老人们打破病耻感,与社会重建链接,感受到“被需要”。
爱恩康养创始人苏有城是一位“80后”,曾就职于知名信息技术“大厂”,因为业余时间做义工,接触并关注到了认知障碍症患者群体。2021年,他创立了爱恩康养品牌,2024年2月医养服务综合体正式开门营业。
苏有城介绍,认知障碍症又称失智症,俗称老年痴呆。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至少有近4000万轻度认知障碍患者。
“直至目前,认知障碍症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但如果能减缓发病速度,就让老人受折磨的时间变短,发展成重症的概率降低,节省大量社会资源。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与外界正常社交至关重要。”苏有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