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注入金融活力

作者: 刘蕾

中国银行: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注入金融活力0
中国银行连续七年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质量发展,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金融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和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一系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落地落实,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也在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走出去”的先行者、探路者,在超百年的经营历程里,已从曾经的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成长为如今境外机构覆盖六大洲64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商业银行,在新时期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释放出强劲的金融活力。

推动金融服务双向开放

近年来,我国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齐头并进,区域经济合作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银行深耕跨境金融,依托其全球化优势,织密全球服务网络,通过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为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夯实基础。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国银行积极响应,于2014年提出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十余年间其金融足迹已覆盖至44个国家,是全球机构布局最广的中资银行。

在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约80公里的钱凯湾,现代化的钱凯港已于2024年11月顺利开港。开港后,中秘间单程海运时间缩短至23天,可节约20%以上的物流成本。这是中国和秘鲁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为保障该项目如期建成,中国银行牵头多家同业机构,为钱凯港叙作银团贷款,并提供咨询、融资、跨境结算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对这一项目的融资支持,也被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

从助力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投产,到支持“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落地,中国银行以金融为桥梁,深化互联互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截至2024年年末,中国银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1200个,累计授信支持逾3720亿美元。

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外企业的“双向流动”也变得更加活跃。中国银行不仅充分发挥跨境业务优势,还通过担任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打造人民币结算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及借助国际化展会平台等多元化方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企业“引进来”铺路搭桥。

近年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步伐加快,并呈现出从整车出海,到技术、人才、资金协同出海,布局全球供应链的新趋势。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自比亚迪集团成立之初,便为其量身定制了覆盖全业务流程的全案全周期金融服务。伴随其品牌出海,中国银行持续深化双方在境外现金管理方面的合作,为其搭建全球统一现金管理框架,帮助比亚迪集团在13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开户,覆盖了整个欧洲及部分亚太片区。

伴随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跨境合作中面临的信用风险、资金管理和汇率波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满足更为复杂的跨境金融需求,降低企业出海风险,成为金融业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解决的新问题。2024年,中国银行为山东一家企业与沙特企业的光伏项目提供了4000万美元履约保函,成功促成双方业务合作。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累计支持民营企业出海项目109个,融资规模达253亿美元,服务覆盖制造业、科技、物流等多个领域。

在外资企业“引进来”方面,中国银行则扮演着“穿针引线”的重要角色。依托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协助阿根廷牛肉协会、红酒协会、啤酒协会及农业合作社走进中国,支持阿根廷高品质商品跨越山海,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为便利巴西埃尔多拉多纸浆公司产品出口中国,助力其实现中巴贸易史上首次人民币计价、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融资和人民币直接兑换雷亚尔的全流程闭环操作。

在推动金融服务双向开放的过程中,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应用也正变得日趋广泛。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人民币清算行。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量突破1000万亿元,43家分支机构直接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并代理全球近700家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参与CIPS系统,均稳居市场第一。

中国银行: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注入金融活力1
作为深中通道项目联合牵头行,中国银行成功牵头筹组银团贷款,为该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中国银行: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注入金融活力2
中国银行参与支持建设的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

推动外贸新业态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增长韧性,已发展成为外贸“保稳提质”的重要引擎。

为全力支持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银行持续强化稳外贸金融支持,优化数字化金融产品供给,并以“打造金融服务外贸新业态市场领跑银行”为目标,在2024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发布了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二十三条措施,提出“构建全客群覆盖、全产品服务、全链条支持、全球化响应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引金融“活水”助力培育和壮大外贸新动能。

在跨境电商结算领域,中国银行推出“中银跨境e商通”系列产品,可为跨境电商各类主体提供无缝对接的线上化结算服务,且支持批量化结算,有效满足了跨境电商小额、高频业务结算需求。目前,该系列产品合作支付机构和跨境电商企业突破50家,并通过携手某头部支付机构,为广大中小跨境电商企业打通了跨境资金通道,助力超过100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一个账户卖全球”。

“之前我对自己的产品很自信,对海外收款不自信,现在有了‘中银跨境e商通’的加持,我对公司的发展信心十足。”深圳一家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赞叹道。

聚焦市场采购贸易,中国银行创新打造“中银跨境e采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收结汇品牌,目前已与28家市场采购贸易联网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年跨境资金结算量超300亿元,年交易笔数超过十万笔。而在海外仓领域,已累计服务企业276家,包括菜鸟、京东、顺丰等头部企业,涉及海外仓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为其中120余家企业提供了授信服务。

作为承载外贸新业态的重要载体,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也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建设中。自2013年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十年多来,中国银行始终密切关注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及金融开放措施这些区域的先行先试情况,已在22个自贸试验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包含的全部自贸片区均设立了自贸区分支机构,服务区内企业客户近50万户。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积极投身各项金融创新改革,在支持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推出“汇款直通车”产品,帮助企业实现跨境汇入汇款全流程、自动化秒级入账,惠及万余家企业;在支持自贸试验区要素市场建设方面,为黄金国际板“黄金沪港通”提供跨境结算服务,积极助力“上海金”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连接起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的深中通道,则由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牵头筹组银团贷款,为该项目的顺利建成和顺畅运营提供坚实资金保障。而“超级工程”另一力作港珠澳大桥,其主桥项目亦由中国银行凭借粤港澳三地一体化服务优势,获得独家银团贷款牵头行资格,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持续为三地车主、跨境人员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明确了202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外贸金融服务的主渠道银行,中国银行交出自己的“答卷”——《中国银行支持外贸稳定增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对中国银行2025年支持稳外贸制定了具体行动目标:为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结算超过1.7万亿美元;目标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14万亿元;力争2025年跨境电商结算规模达到8000亿元;支持举办超过30场境内外推介和招商招展等活动……

《行动方案》提出,将紧跟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政策创新,优化外贸新业态综合化服务,丰富贸易便利化产品工具箱等,并为进一步助力外贸拓市场和增订单,提升贸易韧性与安全,持续做好金融服务支持,为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展现出了国有大行担当。

中国银行: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注入金融活力3
中国银行为比亚迪集团制定“一揽子”跨境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出海。

以绿色金融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当前,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是新时期拓展国际合作,深化交流的关键领域。

中国银行以绿色金融为抓手,在账户服务、清算业务、授信业务、债券承分销、外汇交易、项目融资等方面,持续创新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为国际气候投融资业务发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力,推动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2023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提供担保,协助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35亿元人民币可持续发展熊猫债,期限3年,票面利率3.51%。该项目成为中国银行深化金融机构合作,推动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2024年,中国银行成功发行了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债券,由其在中国澳门、匈牙利和巴拿马的三家境外分支机构同步发行,币种涵盖美元及人民币,规模合计9.4亿美元等值。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东南亚、中亚、欧洲和拉美等区域共计13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

中英金融合作起步早、发展快、潜力大。在全球迈向绿色转型的新阶段,中英两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展现出了旺盛活力。自1929年中国银行在伦敦成立经理处,其扎根英国已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在英营业网点已覆盖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主要城市。

近年来,中国银行持续丰富绿色金融合作内涵,为中英金融合作和经济发展持续注入中行力量。2016年,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在伦交所发行了5亿美元首只中国绿色资产担保债券;2021年,中国银行在伦交所挂牌上市6只可持续发展类债券,总金额达22亿美元;2023年,中国银行成功发行3年期6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在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地的绿色信贷项目。

此外,中国银行还参与了包括Dogger Bank、Hornsea Two和Moray West等在内的一批英国标志性海上风电项目,以及英国首个碳捕集项目NZT Power,为英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供资金支持。2022年,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作为创始成员和首家中资银行,加入全球绿色航空金融平台IMPACT,在与各方协同推动航空碳减排金融支持计划中,彰显了中资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中,中国银行正以更前瞻的布局、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供给,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金融力量,并在拓展金融领域合作方面展现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这不仅是一家银行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金融业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治理的缩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