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提案,解码需求不足

作者: 尹洁

“ABC”提案,解码需求不足0
张斌

“假设一间屋子里有A、B、C三个人,每个人都从另外两个人处购买商品和服务,那么一个人花掉的钱就会成为其余两人的收入。突然有一天,因为某种原因,A不愿意花钱了,结果会怎样?A的支出下降导致B和C的收入下降,B和C的收入下降会导致B和C的支出下降,B和C的支出下降又导致A的收入下降……于是A、B、C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下降,并形成了一个负向循环。”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副所长张斌用这个假设向《环球人物》记者解释什么是“需求不足”。眼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需求不足的挑战,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和就业、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估值,等等。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张斌在今年的提案中给出了答案:要更好地发挥公共投资的引领作用。

制造业,“是最大的底气”

张斌坦言,近两年导致需求不足的因素有多个,除了疫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国际环境的突然变化等都是诱因。由于大家都不愿花钱,即使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企业盈利和个人收入却很难增长,导致焦虑感增加、获得感下降。时间长了,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必然减弱。

“其实,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非常正常的,虽然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张斌说,“过去30年间,我国经济出现过几次与目前类似的情况。比如1997年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经济陷入需求不足的局面,国家马上采取一系列逆周期政策,包括推进结构性改革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2002年后,中国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增长轨道。”

此外,2008年—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4年—2015年的工业品价格连续下滑,都曾使中国经济陷入需求不足的局面,国家采取加大投资、债务置换、大幅降息、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逆周期政策来刺激需求,在短期内提振了投资、企业盈利、信贷等负向循环中的“快变量”,进而带动消费、劳动者收入等“慢变量”逐渐好转。“只要政策运用得当,我们可以很快扭转需求不足的局面,因为中国经济的供给端没有问题。我们的生产制造能力非常强劲,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底气,也是我们的信心来源。”

新中国工业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195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是120亿元,2023年达近40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四成以上产量居全球第一,是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无论是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还是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让中国经济的基础坚实无比。

“ABC”提案,解码需求不足1
2025年1月,“比亚迪合肥”号汽车滚装船在苏州港进行出口汽车装运作业。

高科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对于中国经济,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处理方式不当,需求不足的破坏力也会很大。”张斌认为,当前仅靠刺激消费不足以走出需求不足的局面,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同样关键,尤其是公共投资。几十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公共交通,还是电力、热力、燃气等公共能源,很多领域已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但还有不少服务民生的公共投资领域,发展潜力很大。

“比如,我国百万人平均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地、城市人均道路长度等,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此外,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有大量流动人口,在保障性住房及教育、医疗配套服务等方面普遍供不应求。通过公共投资填补这些缺口,是提升中国居民生活品质的必然需要。”

据张斌及其团队测算,未来5年,我国在教育、文化、体育、地下管网、城市道路等领域,至少有约31万亿元的增量公共投资空间。如果政府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可以带动非政府部门如企业、居民的收入增长,也能带动更多就业,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对扭转需求不足大有帮助。

除了增加公共投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张斌说,中美现在都非常重视高科技产业,美国的优势主要在尖端设计和创新方面,凭借其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成果、全球人才的集聚,目前仍是科技实力最突出的国家。中国的优势则在产业应用领域,能迅速将尖端技术转化为物美价廉的产品,并进行大规模生产。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中国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张斌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传统制造业人口占中国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将大幅下降。“早些年,中国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后来我们的工业和科技发展起来了,农业技术也随之进步,大家吃得越来越丰富,但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只有15%左右,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也大幅下降。传统制造业也是如此,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从事传统制造业,其在GDP中的占比也会下降。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高科技赋能,中国制造业才能永葆生机,中国才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ABC”提案,解码需求不足2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

大环境,“朋友越多越好”

1月,联合国发布了《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2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8%,与2024年持平。报告指出,通胀下降和许多经济体持续实施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适度提振,但不确定性依然显著,地缘政治冲突、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以及世界许多地区借贷成本高企构成了主要风险。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东升西降”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在经济规模上,西方国家目前仍然占有相对优势,总体实力“西强东弱”。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中美两国。2024年,两国GDP加起来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5%左右。

“与几十年前相比,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降了一些,但幅度不算特别大,降幅比较大的是欧洲和日本。中国则是稳步提升的态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正因如此,美国一些政客否定全球化、多元化和自由贸易,鼓吹‘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凌政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长期跟随美国的国家和地区不愿意被吸血,更希望与中国打交道,找到新的合作发展机会。”张斌说。

在张斌看来,美国不可能与中国“切割”得一干二净。世界经济已经高度融合,美国的产业、老百姓的生活、科技的发展都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强行斩断,受伤最重的只能是美国自己。“中美之间根本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双方确实在一些领域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就把规则说清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张斌坦言,其实无论美国还是欧洲、日本,心里都非常看重中国,也清楚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好处、作出的巨大贡献。“西方内部是分化的,民间的声音更是多元,我们也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有时候,西方‘沉默的大多数’会在投票时作出理性选择。总之,我们的朋友越多越好,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

编辑 田亮/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张建魁

张斌

1975年出生,经济学博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