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焦虑,你中招了吗

作者: 于悦

同辈焦虑,你中招了吗0

深夜,你收到好友A的微信:“今天同学聚会,听说B又跳槽了,现在年薪百万。”接着,聚会照片中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们映入眼帘。

这条消息像一根细针,精准刺破都市精英人士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我的咨询室在北京国贸附近,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我总会得知类似事件:无数个夜晚,年轻精英们反复刷新着自己的朋友圈,在他人光鲜的薪资数字里丈量自己的人生价值。

隐秘的社交仪式

当某职场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职级工资对照表”,且该平台年度报告显示“90后”用户日均查看他人薪资次数达到7.8次,我们不得不承认,收入比较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隐秘的社交仪式。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上海陆家嘴的星巴克咖啡店里,金融从业者超过半数佩戴着劳力士腕表;在北京西二旗的程序员聚会里,总有人会“顺口”提及公司新发期权;就连大学班级群里,红包金额都成了暗流涌动的实力展演……

这种焦虑具有病毒般的传染扩散性。某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向我透露,每当有员工晒出百万年终奖,次日必定收到数封辞职信。

此时,心理学中的“相对剥夺理论”显灵——人们并非因绝对贫困而痛苦,而是因相对位置产生剥夺感。

《社会心理学杂志》研究显示,知道同事工资比自己高5%的群体,其工作满意度下降程度相当于实际收入减少25%。可见同辈比较真的是敏感且惨烈。

被遗忘的人生成本

我见证过最戏剧性的对比发生在2019年。

当时,我接到一个咨询案:27岁的程序员小钟拒绝了某互联网公司45万元年薪的工作,选择自由职业,被同学群嘲“不懂行情”。3年后,当“996”的同学们陆续因健康问题退出职场,他的独立游戏却在某游戏平台卖出20万份。

这个案例揭示着残酷的真相:我们总在比较显性收入,却自动过滤了背后的隐性成本。

我经常在医院做交叉学科交流,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一名主治医师向我展示的数据触目惊心:35岁以下猝死案例中,78%来自高薪高压行业。

当我们羡慕投行人的百万年薪时,往往忽略了他们年均3000小时的工作时长;当大家眼红网红直播带货的高收入时,选择性忘记了他们昼夜颠倒的生物钟。就像金融圈那个著名的比喻:你以为在赚时薪,其实是在卖命。

如何走出困局

斯坦福大学“人生项目”追踪研究显示,那些在35岁前确立个性化成功标准的人,中年幸福指数普遍高于随波逐流者。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曾提出的“人生方程式”(人生成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或许更值得借鉴:当我们将单一的收入维度转化为包含成长曲线、能力图谱、幸福指数的复合模型,焦虑自然消解于更辽阔的评估体系中。

确实,收入只是我们各项能力维度中的其中一项。收入和幸福感并不能完全画等号,甚至在统计学中只是中等程度的相关水平。我们的抱负水平、沟通技巧、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都在动态评估着我们的综合胜任力。过分执着于单一维度的得失,在这场社交较量里很难成为赢家。

我曾接待的一名来访者小李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在经历了几次同辈比较带来的焦虑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态。他意识到自己过于关注他人的收入,而忽略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

小李虽然目前收入不高,但工作自由度高、闲暇时间较多,有时间通过努力提升能力,争取更好的机会。

比如,他看到朋友在金融行业获得成功,自己也开始学习金融知识,尝试将自己的自由职业与金融领域相结合,开拓出新的业务方向。同时,他还能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可是打卡上班族艳羡无比却无法企及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拓展人脉寻找新的机会。

小马虽然收入高,但工作压力过大,生活缺乏平衡。于是,他开始放松下来,积极参加行业交流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他结识到更多的同行和专家,不仅获得了新的灵感和思路,还找到了一些兼职机会。在不影响主业的情况下,他利用这些资源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拥有了令人向往的松弛生活。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或许大多数抱怨收入差距的人,只是停留在情绪表达层面,并没打算在行为层面去执行。因为他们知道,收入维度的升高会带来其他维度的消耗,而那些损失可能是他们更不愿意面对的。

前一阵,我参加了一个腕表收藏展,有一枚特殊的腕表非常打动我:它没有秒针。

这或许是一种隐喻:我们的人生不应该被切割成分秒必争的竞赛。当我们停止用他人的薪资丈量自己的生命,那些曾被焦虑占据的心理空间,终将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时区。

毕竟,在终极意义上,每个人都在进行一场非对称竞争,比较的幻象终将消散,唯有找到内在节奏的人,才能走出这场永无赢家的困局。(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编辑 苏睿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培

上一篇: 欧体,美得斩钉截铁
下一篇: 太守断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