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先生所愿

作者: 姜浩峰

今日中国,先生所愿0
位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孙中山坐像。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23年在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上的题词。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其中再次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

在1925年3月12日临去世之前,孙中山先生仍心心念念《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等。

百年风雨,中华涅槃。在2025年3月回看往事,其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今日之中国,实现了孙中山建国方略中许多愿景。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孙中山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始终坚定地继续孙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高举民族复兴大旗,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革命因何得以成功

一脚油门跑遍大湾区,这是不少来自深圳的专精特新企业近来入驻中山翠亨新区后的感觉。在深中通道于2024年6月30日通车试运营之前,从孙中山先生故里翠亨新区前往深圳,起码要花费两个小时,而如今半小时的跨伶仃洋之行,即能从翠亨到深圳或者从深圳返翠亨。特别是翠亨新区,一派昂扬之色,“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或者“深圳研发+中山转化”已经成为“深中产业联动”的亮色。

然而,1883年17岁的孙中山在离家多年后带着思乡之情终于回到的翠亨村,却只是一派暮气沉沉的模样。别说没有迈开进步与发展的步伐,即便与孙中山幼时曾经居住与生活的那个南国田园色彩的翠亨村相比,也是愈发沉沦的。

因礼教之长期束缚,曾经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变得迂腐麻木;正值花季的邻家妹妹突发疾病,却因乡民迷信无法及时送医而无辜枉死。从海外回到故乡,本已接受了一些启蒙思想的孙中山,深深感到,比起贫穷,更致使乡民乃至整个中国许多人生活困顿的,是桎梏于中国人民之身的封建枷锁!渐渐地,他走上了革命之路。

在将于3月12日于广州中山纪念堂正式首演的大型原创音乐剧《青年孙中山》中,以孙中山愤慨地砸碎乡民视为寄托的神台香炉为标志,点明孙中山由此走上了带领志同道合的伙伴,探索把中国从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之束缚中解救而出的道路。开启民智,铸造自我,一名热血青年终究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走上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领导成立兴中会,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并在章程中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这当然是延续了此前革命党人陈天华激愤地称清廷为“洋人的朝廷”,以及邹容“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的呼声,更是用实践来证明,思想家严复所说要用“救亡”来替代“自强”“求富”,则改良之说必须断绝,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从1894年至1925年,凡三十余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抱憾称“革命尚未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即便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仍无法改变军阀割据,“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局面。甚而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样的历史逆流络绎不绝!如此,则由兴中会而同盟会,由同盟会而历十余次武装起义,进而最终汇成革命洪流,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所拉开的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将向何处去?

今日中国,先生所愿1
2025年1月19日,孙中山逝世百年即将到来之际,进行部分修缮的南京中山陵,游客仍源源不断。
摄影/姜浩峰

1923年1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此际,原本的“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增进了许多内容。比如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民主权利该“为一般平民所有”,在民生主义方面确定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乃至“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有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同时催生了当时中国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1925年去世于北上商议中国统一的行程中,但中国共产党人在继续着孙中山未竟的事业。无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北伐,还是此后探索新的民族解放道路,终究,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中国彻底的革命。

回看中共早期领导人中,诸如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朱德等,青年时期都曾是同盟会骨干。陈独秀则曾担任过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团体岳王会的领导人,1911年曾担任过独立后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但当共产党人发现辛亥革命也好,此后的二次革命也罢,几番探索,都无法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就一定要去寻求新的“解题方法”。

革命老人徐特立在《“一二九”感言》中曾经写道,“我们的法统是辛亥革命以来的法统,是革命的法统,这一法统被叛变大革命的反动派否定了”。林伯渠曾言,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董必武说:“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它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进一步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1925年去世于北上商议中国统一的行程中,但中国共产党人在继续着孙中山未竟的事业。

1949年7月1日,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日之时,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曾写下《向中国共产党致敬》一文,热烈欢呼人民的胜利已在眼前,称中国共产党为“我们的领导者”,满怀激情地“向中国共产党致敬”。9月,在中共中央“至祈先生命驾北来”的诚邀之下,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迎接新中国的曙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宋庆龄同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这当然是在请宋庆龄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与富强的新中国”继续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当然也是在宣告“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方略”“大纲”梦成真

2024年9月14日,连接福建省龙岩市与广东省龙川县的龙龙高铁,其梅州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由此,中国铁路里程突破16万公里!

完全可以说,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原因在于孙中山先生曾在他所著《建国方略》中写下“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10万英里,大约16万公里。换言之,孙中山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方略,抑或梦想,在2024年得以实现!回首1918年至1920年11月,在当时的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深居简出的孙中山,著述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合而为《建国方略》,勾勒出一幅颇为完整的国家建设蓝图。然而,军阀割据与外来侵略的双重困扰,令哪怕一些同情中国的外国观察人士、记者都在慨叹,“孙中山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如今比照《建国方略》,却可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受到过现代科学训练的政治家,孙中山以他的科学知识和精确计算,而计划中国的工业发展,亲自绘制的图表等等,不仅在当时来说看得出种种严谨,如今回看又与许多后来的建设惊人的契合!

今日中国,先生所愿2
2024年6月27日,沐浴在晨曦中的深中通道。

比照1921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建国方略》中文版中提及的“六大计划”,一一分析,即能明证。

其一,在直隶湾建北方大港,包括大沽口、秦皇岛、葫芦岛等地,由八条铁路将北方大港与中国西北连接起来;移民蒙古、新疆;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开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目前看来,当年的直隶湾,如今称为渤海湾,京津冀“海上门户”天津港已成就智能化赋能港航作业,今年1月集装箱吞吐量198.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3%,创历史同期最好成绩。对外,源源不断地将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运往拉美等海外市场,147条集装箱航线、30余条滚装航线更是通达欧洲、拉美、中东市场,对外开放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对内,产城融合加速发展,甚而纷至沓来的智利车厘子、南美白虾、秘鲁蓝莓等等越来越多的地球那一端的农产品,可以迅速抵达京津冀三地百姓餐桌。以车厘子为例,单箱车厘子码头作业时间缩短至20分钟以内,5小时后就在一些城市小区门口的生鲜店摆放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等,包括钢铁产业的发达,亦然早已超越了孙中山之计划!

其二,筑东方大港以使之成为世界级头等商港;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建设南京、武汉等内河商埠;改良扬子江之水路及运河,包括淮河、汉水、鄱阳湖系统、洞庭湖系统及扬子江上游等;创建大士敏土厂,亦即如今所言水泥厂。

如今看来,上海港确实堪称“世界级头等商港”。2024年吞吐量为5000万标箱!自2010年起上海港就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长江中下游城市、水系的建设,自不待言。长江上游水电基地也已发挥出相当大的功效。而孙中山心心念念的水泥厂,反倒生产过剩,需要关停一部分。至于21世纪建筑的新材料、新工艺之应用,在百年前更是难以想象。

其三,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改良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在内的广州水路系统;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立造船厂。

如今看来,这些设想早已实现。诸如孙中山的家乡翠亨,也已由“翠亨村”变为“翠亨新区”,亦即越来越城市化,却又依然保有岭南之韵。水路之外,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连着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其四,建设中央、东南、东北、高原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货车制造厂。总体上对其规划的10万英里铁路系统做了详细的说明。

2006年5月,在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到拉萨段即将开通试运营之际,记者曾跟随试验列车进藏。满心感受到的恰恰是孙中山建设全国铁路网系统中,最为艰难的世界最高高原铁路,终究得以实现。而当时直至之后一段时期,青藏铁路二期运营的客运列车,不得不请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专为设计制造NJ2型机车牵引。如今这一难题已经破解,国产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已经在青藏铁路广泛使用。

今日中国,先生所愿3
2024年9月13日,复兴号试验列车驶出龙龙高铁梅龙段毛公寨隧道。此际,中国铁路突破16万公里。

提及铁路建设,则不得不提及孙中山与英国朋友康德黎父子之缘!前不久,《新民周刊》记者曾采访到几名于去年前往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参观的铁路迷。他们不远万里去约克郡,主要为了看一台KF1机车。如今这台KF1机车被油漆刷得光可鉴人。追根溯源,这是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中国的国民政府铁道部路政司技正应尚才先生主持完成设计的粤汉铁路600型蒸汽机车。其是为了准备抗战而为粤汉铁路株洲至韶关段使用。因当时国内外没有合适这段铁路的车型,应尚才与当时国民政府铁道部英国顾问肯尼斯·康德黎进行头脑风暴,设计600型机车时特为结合了株洲至韶关段路况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肯尼斯·康德黎的父亲詹姆斯·康德黎是孙中山故交!1896年,詹姆斯·康德黎帮助孙中山逃脱清廷诱捕。粤汉铁路600型是中国人首次自行设计并监造的大型蒸汽机车,某种程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之所以应尚才先生要远赴英伦,到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牛顿勒维洛斯的沃尔冈机车厂监造此车,不仅因为这是英国老牌名厂,当时该厂为英国本土,以及印度、新西兰等地企业制造机车;更因为当时的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任何一家工厂能完成600型机车的设计要求。1936年1月起,共24台600型蒸汽机车陆续运抵青岛、上海和广州,并在株韶段通车后集中运用于粤汉铁路。没过多久,全面抗战,3台还挺新的600型机车在铁路工人撤退前炸毁以免落入日寇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幸存的21台600型机车在戚墅堰工厂整修并对重要零部件进行技改后,投入沪宁线运营,并于50年代末统一改称KF1型机车。

上一篇: 文物回家
下一篇: 难忘祖国统一大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