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处在具身智能爆发前夜

作者: 程洋 严兆鑫 张心怡

从2022年11月的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4年2月发布的Sora,再到2025年1月爆火出圈的DeepSeek,AI大模型加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在800多天的时间里,“暴走的AI”展现了人工智能这门技术的跃迁性和颠覆性,“AI+”正在重塑竞争格局和产业体系。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2月5日,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这一最硬核的AI赛道静待爆发。

当全球还在为AI大模型疯狂时,珠三角的科技巨头早已按下“钢铁之躯”的启动键。具身智能这场颠覆性革命,正在把冷冰冰的机器变成会思考的“硅基生命体”——你眼前的机械臂可能在深夜偷偷练习芭蕾,自动驾驶汽车或许正和红绿灯“眉来眼去”,而那个帮你取快递的人形机器人,说不定正在云端写诗。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工厂,会看见颠覆认知的魔幻场景:机械臂跳着毫米级精度的“华尔兹”,AGV物流车自发组建“配送联盟”,质检系统用比老匠人更毒辣的眼睛捕捉瑕疵。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比亚迪的“汽车大脑”开始自主学习城市交通规律,美的的智能家电正进化成会读心术的居家管家。

2月17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技术上处于全国一线梯队,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产业特色找到真正具有价值的创新点,推动具身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启全新的AI发展赛道。

江磊认为,当前已不再是技术差距显著的时代,而是一个基于现有技术平台,结合产业特色寻求突破的创新时代。“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大湾区在全国属于一线梯队,拥有一批具备原创能力的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等,它们在具身智能领域率先推出了多个大模型,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探索。”

在他看来,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价值,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能够落地的应用模式。“现在大家讨论最多的仍然是创新——技术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它真正产生价值,推动产业变革。”

谈及广东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新方向,江磊认为,具身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柔性制造领域的应用,可能会成为行业的新突破口。“广东的制造业产业链完备,尤其是在小型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许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都依赖于高度灵活的制造工艺。具身智能的引入将为这些行业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从传统的刚性生产向柔性制造转变。”

柔性制造强调生产系统对多样化需求的快速适应能力,而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凭借更高的自主性、感知能力和操作精度,在高度变化的生产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江磊预测,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2025年大湾区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颖的具身智能制造案例,为全球制造业提供新的参考模式。

“这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产业模式的重塑。未来,广东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江磊表示。

“广东具备走在全球前列的条件。”加速进化机器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昊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背靠大湾区的高校资源,能吸引顶尖人才,同时与海外市场紧密对接,具备全球化布局的先发优势。“未来的具身智能发展路径,或许会类似早年的PC计算机——从面向开发者,到逐步进入工厂、仓库,再到办公、家庭,最终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场比AlphaGo更震撼的智能觉醒,正在打破虚实界限。或许某天清晨,你家咖啡机会根据心跳频率调配拿铁,工厂机器人将自发组织技能大赛,而那个总在琶洲展会耍宝的机器狗,可能正在筹备自己的IPO。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大湾区每天都在发生的“未来进行时”——当钢铁开始思考,人类工业文明的剧本,正在被重新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