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效益
作者: 张国云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工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广度、深度和维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服务要素和服务基因在制造业投入产出和全产业链环节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高,“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品牌+服务”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新常态,这也将为生产性服务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投资是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经济大省,要切实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投资的目标侧重利润最大化,而政府投资更多投向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公益性项目,包括可能营利但难以收回投资成本或投资周期较长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等。在竞争性领域,应侧重引导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灵活运用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经营性项目建设。要放宽公共领域准入限制,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力量进入医疗、养老、文体等领域,优化服务供给结构。要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挥民间投资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升民间投资配置效率。
具体而言,首先,通过目标引领、把握投向,要投资效益。参照制造服务化、服务制造化发展模式,投资目标应该聚焦在“补短板、增后劲”。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在房地产方面,加快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在社会民生方面,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在制造业方面,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投资,加快构建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其次,通过建立机制、优化环境,要投资效益。要优化投资审批流程,有效治理招商引资中的各种乱象,纠正违规补贴,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防止要素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投资。要降低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最后,通过多措并举、激发活力,要投资效益。要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发挥好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要稳定民营企业政策预期和发展信心,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加大重点领域制度型开放力度,为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投资环境。
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