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质食品资源开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作者: 于海军

推动新质食品资源开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0
陈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是我国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学及食品营养健康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今年全国两会,陈卫提交多个建议,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新质食品开发、农业绿色发展、智能纺织材料研究等方面。

食物资源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的长远利益与人民健康福祉。我国食品产业亟须转型,探索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陈卫介绍,当前我国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功能性还不够充分,无法满足现代食品产业对营养和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如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为食物资源的开发与精准营养的构建提供了新机遇。但在食物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中,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跨学科融合的紧密度以及政策体系的完备性,均有待进一步强化与完善。

因此,陈卫在《关于推动新质食品资源开发,实现食品产业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中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加速新质食物资源开发,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食品科学不仅是技术的创新

陈卫曾提出,“大食物观”需拓展食物资源,结合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那么,食品科学还将有哪些突破和挑战的空间呢?

陈卫认为,随着“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食品科学将迎来许多深远的突破,特别是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步融入到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微生物工程等技术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食物原料,解决了传统农业资源不足、可持续性差的问题。例如,合成肉、昆虫蛋白、微藻蛋白等替代性食品原料,未来可能成为缓解全球食物短缺、提高营养多样性的重要选择。”陈卫说,这些新型食材不仅能大幅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依赖,也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也为个性化营养方案提供了巨大潜力。通过对健康数据的分析,AI能够精准地为每个人定制最适合的膳食建议,甚至根据个人基因信息、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因素提供定制化的食品选择。这种个性化饮食方式能够优化人们的营养摄入,预防慢性疾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不过,陈卫认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比如消费者对新型食物资源的接受度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消费者仍然对昆虫蛋白、植物肉等新型食材心存疑虑。因此,在推动这些产品时,科普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如何平衡新技术的高成本与市场需求,也是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技术进步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但初期的高成本可能会影响其广泛推广。因此,未来食品科学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消费者认知、环保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挑战。

推动食品科学与医学深度融合

功能性食品在改善全民健康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然而,在特医食品的研发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基础数据的不足和产业基础的薄弱。

陈卫表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在特定人群的临床试验和数据积累方面。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特医食品的精准化研发。此外,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能够帮助提升整个产业的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

以往,食品和医学常常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陈卫发现这两个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例如,营养不仅仅是解决营养缺乏问题,它还可以通过优化饮食来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提交生活质量。食品中的功能成分,如益生菌、膳食纤维、功能蛋白等,已经被证明能够在多个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功能不仅仅依赖于食物本身,还需要借助医学和临床试验的数据来验证和优化。

陈卫认为,要打破学科壁垒,需要跨学科的教育和合作。在“主动健康”理念下,食品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应当共同合作,共享数据、资源和技术,而不是孤立工作。

在陈卫看来,未来食品科学与医学交叉研究的关键方向,首先是个性化健康管理。随着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等领域的进步,人们能更加精确地了解个体差异,推动精准营养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其次是功能性食品的创新。如何通过创新技术开发具有更高效、精准效果的功能性食品,特别是针对慢性病和老龄化相关的疾病,将是未来的重点。最后是智能化健康监测技术的结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个体健康状态,从而为个性化的食品和药物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拓展学科版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近年来,江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动食品学科交叉,持续引领食品学科发展。

陈卫介绍,江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瞄准世界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关键问题,构建面向未来人类发展的食物可持续生产系统,开发食品领域颠覆性技术、塑造食品未来生产新方式,服务“粮食安全”国家战略,推动我国食品技术占领未来食品新高地。

江南大学成立了以合成生物学为前沿引领的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两个一流学科共同建设“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国家战略治理实验室”,双双入选首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江南大学还依托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开展“食品营养—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构建了以食品学科为龙头的健康学科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学科交叉中心入选首批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

江南大学牵头组织编写《面向2035年的食品专题中长期战略研究报告》,连续多年发布《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发起成立全国高校食品学科党建联盟,创建国际首个“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4轮全国学科评估成绩优异;2019年以来连续6年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蝉联世界第一;2023年11月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的农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

陈卫表示,江南大学在未来学科布局过程中,坚持以服务“健康中国”“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拓展面向未来的学科版图,抢占学科未来发展制高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