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三个坚持”指导方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 方江山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2023年6月、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的重要要求。

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文化建设“三个坚持”指导方针,并在伟大实践中贯彻落实好。深入学习、深刻把握“三个坚持”的理论内涵和精神特质,对于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恢弘实践,深入把握“三个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

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发展中体现。要传承就要有一以贯之的方向指引,要发展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创造。这不仅是一种逻辑性的演绎,更是通过实践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1956年,随着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详细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遵循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中央不仅继续坚持“双百”方针,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相较于“双百”方针注重文艺发展方式,“二为”方向相对注重文艺发展方向,它概括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完整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文艺工作的历史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二为”方向指引中国文艺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促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需要,鼓舞人们同心同德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统一,推动科学文化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我们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实践要求。在此基础上,旨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文明传承发展规律,科学谋划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两创”方针相对注重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注重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深刻回答了关系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以贯之,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到实现中华文化的“两创”;从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三个坚持”分开提出,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上明确将坚持“两创”方针和“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并提,正式形成“三个坚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强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越来越清晰,思想主张越来越坚定。总之,“三个坚持”指导方针贯通了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体现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理论创新。

“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进程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原则,指引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活力澎湃的创新创造中,不断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三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着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深入拓展,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守正创新的恢弘实践中日益成熟。“三个坚持”不仅打开了文化创新空间,而且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仅关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关涉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其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让党的文化事业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了科学而明晰的现实路径,不断巩固并增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定力。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和重申,标志其不只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针原则,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纲领,更是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行动指南,不只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深刻总结,因而展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新境界、提升到新高度。“三个坚持”深刻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新的历史跃进,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指引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遵循。

深刻理解“三个坚持”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根本原则、重要方法

“三个坚持”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持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着重要深远意义。

指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文化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胸怀,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格局,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进中华文化影响力、凝聚力、传播力,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植根于创新,体现于创新,也要锚定于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文化建设全链条、各环节、各方面,持续加强对中华文化资源宝库的挖掘和使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丰富资源,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新能力迸发。

指导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由谁支配、为谁服务的问题就成为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党的领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坚强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开放多元、积极活跃的创作氛围,也要对不良倾向、错误思潮、有害言论旗帜鲜明抵制批驳,对失德艺人、文化乱象、低俗创作坚决批判、严肃批评。要坚决树立政治红线,筑牢价值底线,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不断强化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正向健康、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强化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和优秀因子,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相适应、与新时代社会实践相协调,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中华文明绽放生机活力和时代光彩。

指导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法。“三个坚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和时代性,时刻关注人民喜怒哀乐,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三个坚持”以宽阔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文明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个坚持”牢牢坚持守正创新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始终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积极开拓文化创造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溯流开源以丰富形式打开璀璨的文化宝库,转化利用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下生活,让社会化生产不断延伸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不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结合新实践、新变化、新使命,准确把握“三个坚持”引领下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坚实底色

在“三个坚持”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成就斐然,归根到底源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恢弘壮阔、火热升腾的文化实践,深刻理解“三个坚持”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指引作用;立足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生活的剧烈变化,以深刻领悟“三个坚持”激活最广泛的文化创造自觉,展现前所未有的时代质感和创新活力;立足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深刻理解“三个坚持”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大意义。

历史在实干中成就,精神在接续中传承。干而论道。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恢弘实践掀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其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就是孕育并形成了新时代文艺。新时代文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成果。

新时代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彰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质,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党的文化事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融中,奏响刚健昂扬、宽阔大气的时代乐章。国风国潮激荡、考古文博火热,越来越多的文化成就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在文化实践中链接贯通又生机勃勃。一部部高质量的文艺创作映射出新时代中国开拓进取的勇气,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激情飞扬的时代风采。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极大振奋,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曾经的“低自我评价”心理获得根本性转变,文化自信深刻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平视世界”的平和理性赋予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坚定的拼搏奋进意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