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微课堂
怎样理解金融强国的“强”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
我们理解,金融强国的“强”既是形容词,代表着金融市场的繁荣、金融机构的强大、金融监管的完善、国际金融地位的提升,代表着我国金融业的终极发展目标;这个“强”同样可以理解为一个动词,即更注重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过程,强调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金融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面临国内经济降速、发展模式转变的挑战,更会面临来自外部特别是现有金融霸权国家的阻力甚至刻意打压,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这要求我们在金融政策制定与实践中,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依托科技力量,驱动金融服务创新;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维护金融稳定大局。
如何理解守住宏观金融稳定底线?
监管并不是要确保零风险,健康的金融体系应该是一个金融机构有“生老病死”的有机体系,既能实现有效的市场退出,又能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理论上,区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并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政策,是基于“安全与效率”界定的监管与市场的边界。
一方面,如果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外溢性有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较小,宜以微观审慎的合规监管为主,更多地依靠市场自律,主要借助存款保险等市场化方式来处置风险。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市场纪律。
另一方面,如果风险属于系统性或重大金融风险,那么风险防范必须守住底线。鉴于系统性风险巨大的外溢性和经济社会成本,危机救助和风险处置不仅需要存款保险,还必然涉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甚至财政资金的参与。
在实践中,对于微观局部、非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要敢于打破刚性兑付,打破隐性担保,充分发挥存款保险等市场化退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出清,维护市场纪律。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早期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防范措施方面,除了实施微观审慎监管外,还必然要实施逆周期和跨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降低风险传染,充分发挥中央金融委的领导及协调职能,强化中央银行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牵头作用,做好监管沟通及信息共享,共同守住风险底线。
金融如何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两方面: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的是产业发展逐渐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其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种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分配。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消费需求结构、人力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等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至于达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最终达到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经济金融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是金融市场的最本质功能。
金融活动一般会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来作用于资金的配置,进而对其他生产资料的分配产生影响,即通过影响资金的流量来带动资金存量的变化。具体看,金融市场的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递机制为“金融结构改变→影响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反映到经济运行上,上述传递机制表现的顺序一般为商业化、货币化和信用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效率低,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也越发严峻,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短板逐渐凸显。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由粗犷式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越发迫切。此外,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地区之间金融化发展水平差异过大,东部地区金融化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金融基础建设、建立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构建自由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实施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对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熊猫债”?
“熊猫债”是指境外和多边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自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允许国际多边开发机构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之后逐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境外机构。此举旨在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吸引国际资本,同时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选择,并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截至2023年8月末,“熊猫债”发行主体已涵盖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境外主体在境内累计发行“熊猫债”434只,累计发行规模为7402.2亿元。其中,2022年境外主体在境内发行规模为850.7亿元,2023年1—8月境外主体在境内发行规模为1060亿元,同比增长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