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拨醒平江月 一曲听尽江南韵

三弦拨动,似平江月的清辉洒落;水袖轻舞,如江南韵的婉转流淌。在苏州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昆曲与评弹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近日,人民日报出版社“文化中国行”走进苏州,探寻这两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三弦拨醒平江月  一曲听尽江南韵0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曲艺)”荣誉称号获得者金丽生介绍评弹的发展历程。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老祖宗传下来150多部书目,绝大部分都已经淘汰了。”在谈到苏州评弹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曲艺)”荣誉称号获得者金丽生说,“尽管对这些节目进行不断改造,但是和当今社会还是有一些脱节。我们最近几十年一直在整理,使它能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金丽生介绍了苏州评弹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自己将戏曲、戏剧融合到评弹中的表演特色。

三弦拨醒平江月  一曲听尽江南韵1
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吕佳分享昆曲现存态势与传承路径探索。

随着娱乐方式的丰富,苏州评弹的观众群在缩减。不过,评弹演出《声声慢》成为众多游客在苏州的打卡项目。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的青年演员介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词,非常符合江南的特色,所以用吴侬软语去演唱就别有一番韵味。这首曲子吸引了很多的人来听评弹。观众会从《声声慢》开始想去听听别的曲目,听听评弹中的其他流派,或者去感受传统的评弹又是什么样子。”

三弦拨醒平江月  一曲听尽江南韵2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乐队副队长、二级演奏员、司笛施成吉介绍昆笛与其他乐器的异同。

吴中评弹团这两年一直在创作上发力,2024年,他们创作了中篇弹词《叶圣陶》。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也是吴中区人。这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

三弦拨醒平江月  一曲听尽江南韵3
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青年演员王胜逸分享评弹在吴中区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举措。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6年,昆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离当代人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亟需创新。

三弦拨醒平江月  一曲听尽江南韵4
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青年演员陈馨怡分享学习评弹时如何选择流派。

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度在互联网引发热议。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吕佳表示,这种形式可以唤醒更多年轻观众心中对国学、对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她介绍:“我们开创了昆曲新美学。像我们的服饰,小红书上的粉丝们做了‘杜丽娘的衣柜’。他们把杜丽娘服饰的鹅黄、淡粉以及水蓝、湖绿等颜色都整理出来。在这些颜色上面,我们的设计师都贴上了灰,给它一些灰调子,让它的颜色很淡雅同时又透着娟秀。”

三弦拨醒平江月  一曲听尽江南韵5
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青年演员黄进(左)、吉萱萱分享评弹中乐器的使用。

“目前为止,很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都知道昆曲、都看过昆曲。我就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乐队副队长、二级演奏员、司笛施成吉分享了昆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中作出的努力,“昆曲这么一个古老的剧种能有现在这么大的影响力,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应该海纳百川,才能磨出更好的昆曲来展现给观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