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阴影:留守儿童抑郁的现状与出路
作者: 方迪留守儿童问题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们心头。留守儿童常常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虽然祖父母等监护人会给予他们物质上的照顾,但在心理支持方面却相对不足,所以抑郁症在留守儿童中并不少见。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意识到了留守带来的负面影响,试图将孩子带在身边。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孩子往往不得不再次返回农村,成为所谓的“回流儿童”,这种反复的留守经历会让他们面临更高的抑郁风险。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和思考。
留守儿童抑郁产生的原因
缺乏父母陪伴
长期与父母分离让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被忽视,他们往往难以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久而久之对温暖亲情的渴望就变成了抑郁情绪,在他们心里蒙上一层灰。
情绪表达渠道受阻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缺少向父母交流沟通的渠道,很少有机会向父母分享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秘密、想法等,所以宣泄情绪和压力的渠道受到了阻碍,如同给心灵上了锁,这大大增加了他们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自我认同陷入迷茫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中逐渐认清了自己。留守儿童与父母缺少相处机会,缺少一面了解自己的镜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还可能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之中,最终走向抑郁的深渊。
监护人消极的教养方式
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往往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他们虽然能提供基本的物质照顾,但往往难以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有些祖父母甚至采取体罚、责骂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这样缺乏温暖的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久而久之便再难以感受到快乐。
生活环境压力
留守儿童的世界常常充满压力,从同伴的欺负到他人的歧视,再到生活条件的不足,这些都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且频繁的家庭变动或回流经历可能使他们难以适应生活,致使面对困难时缺乏经验和勇气,更容易迷茫和抑郁。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在许多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相对落后,心理健康资源十分匮乏,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在需要专业帮助时无处可寻。所以很多留守儿童没能在抑郁早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进而加重了抑郁症状。
留守儿童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困境
增加陪伴给予温暖
当孩子出现抑郁问题时,作为家长,首先要考虑回归家庭。尽可能安排时间回家探望孩子,或在节假日与他们团聚,可以有效减少因家庭分离带来的情感孤独感。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不仅有助于减轻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还能帮助他们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保持沟通增进理解
在无法克服距离问题的情况下,定期通过电话或视频与孩子保持联系,是缓解留守儿童抑郁的有效方法。微信、QQ等软件为亲子沟通提供了便利,家长可以通过这些社交软件鼓励孩子分享生活、表达感受,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缓解孩子的孤独感,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鼓励活动拓展社交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帮助他们结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社交圈,确保其积极健康。家长还要教导孩子,遇到心理困扰时,要勇敢向教师、心理医生等寻求帮助,构建起家庭之外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校如何助力留守儿童战胜抑郁
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留守儿童适应班级环境的能力较弱,且对教师的态度更为敏感。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减少学生的回避行为,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及全社会提高对师生关系的重视,用好的师生关系弥补家庭角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缓解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
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与指导。同时,在课堂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情绪管理和心理调节方法,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倾诉空间,还能增强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组织集体活动
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不仅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往往在学校也面临被排斥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以增强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减少隔阂。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感,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氛围中成长。
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干预这一问题时,我们应家校联合发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