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问、思、行式观察

作者: 孙芳

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国内各个幼儿园的深入实施,观察成为幼儿教师首要提升的技能。观察是了解幼儿最直接的途径,观察的目的是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完善教育策略,从而激发幼儿学习。

观察记录已成为幼儿园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记录方式与内容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关注焦点。在不断尝试各种记录方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探索、实践并加以改进。

“有备而战,战无不胜”:观察前的准备

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打没有准备的仗。观察也是如此,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学前都制定了观察方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具体行为。例如,最初教师想观察幼儿对区域游戏的选择和性格的关系,于是制定了以下观察方案。

主题名称: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行为表现。

观察起因:通过上学期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区域游戏的选择与性格有密切关系。例如,性格较内向的幼儿选择手工区比较多,性格外向的幼儿选择建构区、角色扮演区较多。所以,针对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两个月的观察,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

观察对象:全班幼儿。

观察目的:探究幼儿区域游戏的选择和幼儿的行为特征、性格的关联。

观察方法:检核表记录法、事件取样法、分析评定法。

观察内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特征,例如无所事事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幼儿区域游戏的选择:生活区、益智区、美工区、图书区、建构区、角色扮演区。

观察策略(一个月以上的持续性观察):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记录表、幼儿游戏行为检核表。每天记录区域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每月对幼儿的记录表进行分析。两个月后统计分析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与选择。

观察方案的制定是否有效,只有在实践观察中才能检验。方案制定好后,教师需要用每日观察记录呈现幼儿的游戏情况。观察记录是教师观察后的改进依据,任何没有数据的研究都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检核表是最快速的记录方式,在检核表中,教师需要表明幼儿的行为类型和游戏的选择或行为表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观察中的疑问

在观察实施的首日,教师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准确区分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在观察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一些幼儿与同伴之间存在交流和互动,那么这些行为究竟应归类为哪种游戏形式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查阅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发现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共同的游戏目标。平行游戏没有共同目标,而联合游戏则具备共同目标。通过实践,教师发现原有的观察方案存在不足,因此决定对方案进行改进。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未对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选择次数进行限制,因此出现了以下现象:有的幼儿在同一天内会尝试多个区域,而有的幼儿则在某个区域停留较长时间。此外,小班幼儿尚不能自主选择区域游戏。这些现象在原始记录表中均未能得到体现。那么,如何在记录表中准确呈现幼儿游戏选择的时间呢?为此,教师在观察记录表中增加了具体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

看、问、思、行式观察0

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寻找解决方案,在疑问中不断改进。观察记录表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改,只要发现其不利于观察工作,便可不断调整。教师正在尝试采用“计划—实践—改进—再实践”的观察模式,提升观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日省月修,扪心不疚”:观察后的反思

在对特需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或难以理解的行为。例如,在整理阶段性观察记录时,教师注意到中班9号幼儿特别喜欢与小班1号幼儿一起游戏,却不愿意与其他同龄孩子互动。

为了探究原因,教师查阅了他所有的游戏记录,发现有一天1号幼儿请假时,9号幼儿便拒绝参与区域游戏,只是坐在座位上自言自语,甚至会躲到桌子下面,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当教师试图与他交谈时,他目光游离,无法直视对方。然而,他却愿意与小班的弟弟一起玩耍,并且偶尔会有简短的交流。这一发现令人欣喜,因为教师努力了一年多都无法融入他的世界,这个小弟弟却轻易地走进了他的生活。

教师开始反思自身的立场与沟通方式,尝试以温和的语气与他交流,并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最终,教师成功与他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并逐渐理解了他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个特需儿童开始主动围绕在教师身边,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教师才能真正洞察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观察案例总是能引起教师的特别关注。此外,教师还会根据幼儿对区域环境和材料的反应,持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力学笃行,至老不衰”:反思后的改进

在提出疑问和反思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进观察策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现有的记录方式只能呈现幼儿的选择,无法充分展现他们的行为。因此,教师进一步改进了记录表,即个案观察记录表。在个案观察中,教师标注了观察的内容和相应的指导策略。尽管这种记录方式能够记录幼儿的行为,但在尝试了一个学期后,教师发现它也存在明显的弊端:记录幼儿行为的速度往往跟不上他们的动作,难以完整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所有行为。这种记录方式不仅具有片面性,而且不够科学。

如何以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呢?在实践中,教师尝试利用手机摄像进行记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保持与幼儿游戏区域约一米的距离,不参与游戏,不介入其中,仅安静地进行拍摄记录。只有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才会介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一段时间后,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追踪幼儿的发展轨迹。

“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跟踪式的观察

为了实现持续观察,教师又改进了观察记录的模式,从全班整体的观察记录到个案观察,最后又形成了跟踪式的观察。每天对每个孩子进行固定时间的观察,并详细记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例如,午餐时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主进餐;是否不挑食且注重卫生;是否在进餐时讲话、挑食或进食速度过慢;是否能够将饭菜和汤全部吃完。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天中的空闲时间,回顾并复盘幼儿的生活情况,快速记录他们在各个生活环节中的行为表现。通过这样的记录,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状况,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分析

在跟踪观察之后,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作出客观且全面的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对教师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时刻。教师选择了两种分析模式。

在每个月末的跟踪式记录调查中,教师对幼儿一个月的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例如,宝贝请假的实际天数、自主用餐的次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时间,以及需要喂饭的次数。分析过程中避免使用任何主观评判性词语,仅呈现幼儿行为的客观数据。

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幼儿在五大领域(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体验等)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月度工作重点介绍、主题内容概述、各类评估指标以及对幼儿的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旨在积极肯定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幼儿教师观察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师只有做到“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才能推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儿童天生具备学习能力,他们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游戏不断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他们的成长需求。有效的观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孩子们的问题以及教育行为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湖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