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一变,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作者: 龚丰故事化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有趣的故事,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数列的概念时,教师讲述国际象棋棋盘上的麦粒问题。国王为了奖励一个发明家,答应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发明家请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里的麦子数都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国王觉得要求很简单,但当他开始计算所需麦子的总数时,才发现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通过引入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对数列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游戏化教学,增强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开展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数学规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游戏化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有一款名为“24点”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用四个整数通过加减乘除操作,最后得出的结果为24。这类游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算术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
在很多小学生看来,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无明显关联。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应该将生活化教学纳入小学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逐渐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通过生活实例为学生讲解数学理论或公式,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进行“倍的认识”课程教学时,教师以地铁站汉服爱好者排队候车为情景,让学生通过圈一圈、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理解“倍”的本质。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够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化情境中巧妙地融入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
探究式学习,培养思维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圆的性质时,让学生自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发现它们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即圆周率。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教授完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渴望。教师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优势,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科技助力,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来辅助教学。通过使用电子教材、在线学习资源、智能教学软件等数字化工具,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呈现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同时,数字化工具还能够帮助教师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减少教师工作量。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数学中的空间关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分析,获取个性化的教学建议。这些科技手段不仅能够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学习过程始于知识的探索,深植于情感的滋养,最终体现于行动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吸引至课堂中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同时,教师还应转变自身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湖北省鹤峰县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