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让幼儿玩在自然、学在自然
作者: 徐晓彤 明海莎感知先行,培养科学精神
自然界万物都是教育教学的活教材。我国学前教育指导性文件不断强调自然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究。
在“孵小鸡”这一亲自然课程系列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分享生活经验,了解到孵小鸡需要母鸡。然而,幼儿园里没有母鸡,无法直接利用母鸡进行孵化。这时,幼儿提出了孵蛋器这一工具。母鸡孵蛋这一过程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使用孵蛋器则成为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全新体验。如何用孵蛋器把鸡蛋孵化成小鸡,激发了幼儿对生命科学的探秘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对孵蛋器有了新的认知。于是,幼儿从家中带来鸡蛋进行孵化,但这些鸡蛋最终都没有孵出小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鸡蛋才能成功孵出小鸡呢?幼儿们开始积极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们开始尝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寻找答案。最终,他们了解到只有经过受精的鸡蛋才有可能成功孵出小鸡,而鸡蛋的新鲜程度、存放条件等也会影响孵化成功率。这次经历让幼儿们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意义。
操作为本,提高探究能力
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是“做中学”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幼儿关注“怎么做”,而非“做什么”,不仅强调“做”,还要有“做”的思路。
在“采摘柿子”的亲自然课程系列活动中,幼儿遇到了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把高处枝头的柿子采摘下来?幼儿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爬到树上摘下来,有的说借助梯子,然而经过试验,以上方法均没有成功。最后,幼儿进行了分组,一组幼儿用铁丝做了一个弯钩绑到长竹竿上,幼儿合力用弯钩钩住树枝,用力拉竹竿,树枝向下低垂。另一组幼儿搬来四脚梯,其中一名个子比较高的幼儿爬到梯子上,其他幼儿在四脚梯的周围铺好垫子并且扶好四脚梯,保护站在梯子上的同伴。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历经了“面对问题—设想方案—反复试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探究能力。
合作共生,注重工程意识
STEM教育理念强调“工程”的重要性,指的是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让幼儿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实现多方面的协调整合,培养幼儿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给彼得兔盖房子”的亲自然课程系列活动中,兔妈妈莉莉快要生兔宝宝了,幼儿想给彼得兔一家盖房子。幼儿需要在脑海中构思房子的设计图,做好“工程”构思,思考房子搭建所需材料和步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协调幼儿组建项目小组,营造实施工程的氛围。经过反复的设计、寻求帮助、调整建造方案,终于彼得兔的房子盖好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幼儿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单独的个体,从整体中学会如何分工合作,也在工程项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幼儿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的增强。
引入数学元素,拓展数学思维
STEM教育对幼儿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数学思维,懂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在“修建水渠”的亲自然课程系列活动中,幼儿起初的游戏经验是玩土。第一天幼儿各自挖坑、铲土;第二天还是挖坑,挖了一个又一个,但这回有了新想法——搭个桥,用木板架了一座桥。幼儿在桥的远处又挖了一个大坑,往里面倒水,这个坑里的水怎么到前面的坑里呢?幼儿又有了新的想法——挖水渠。幼儿用小水桶往坑里灌水,眼看着一个坑里的水满了,通过水渠流到另一个坑里,又一个坑满了,水漫过堤坝流向第三个坑,就这样反反复复。第三天,水渠工程扩大,从一条水渠变成多条纵横交错的水渠。第四天,幼儿决定修建水渠,把水引到种植园地灌溉蔬菜。幼儿合作画水渠设计图,在地面上标注修建水渠的形状、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实际上是在用数学思维建构水渠的模型,在数学知识的渗透中接触到比较、分类、测量、形状组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数学概念。在亲自然课程中,幼儿从起初的单一玩土到后来修建水渠灌溉种植蔬菜,经历了表达、设计、选材、测量、工具使用、挖掘、合作等多个环节,提升了综合素养。
让幼儿在自然中玩耍、学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还使他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探索自然界蕴含的趣味与奥秘。在自然中的每一次探索和尝试,都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一次提升。我们应鼓励幼儿接触自然,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作者单位|广饶县康居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