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艺术,感悟生活

作者: 沈雅楠

亲近自然,带学生去大自然中感受美

自然界中并不缺少美,而是人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些人置身于美丽情境中却无动于衷。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每个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美盲”,那么怎样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鉴赏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多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接触美的景和物,同时要引导他们热爱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美、评价自然之美。当教师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时,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中的各种美,比如“找寻最亮的叶子”“猜一猜那棵树的年龄”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既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又能让他们在玩乐中理解大自然的美。

自然中的美并不只存在于宏伟的山川、广阔的海洋,那些细小的石头、微弱的昆虫都承载着自然的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季节的更迭去发现不同的美,春天的花开、夏天的树荫、秋天的果实、冬天的雪花都是大自然独有的魅力。学生通过这些体验,可以理解每一种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赞叹自然的神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并描绘大自然的美。教师可以耐心引导他们描绘出心中的情景,让他们运用想象力去感受那些无比细腻的美。

走进场馆,让学生在美术馆中欣赏美

美术馆是一座无声的艺术殿堂,那里充满了色彩和形状的奥秘,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理想之地。

首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美术馆里进行“宝藏猎人”的游戏。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份含有展品特征线索的清单,比如“找到一幅蓝色的画”“找到一尊木质的雕塑”等。学生在寻找这些“宝藏”时,必然会看到很多他们未曾留意过的艺术品,同时也会激发出对艺术的好奇和欣赏。这种游戏方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观赏艺术,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品味艺术,感悟生活0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科普知识与学生共同探讨艺术作品。比如,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的明暗、色彩、构图,并利用这些元素讲述一些简单的视觉艺术原理,比如颜色搭配的原则、透视原理等,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美术馆中进行创作。学生可以把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画出来,比如模仿他们喜欢的画作、创作他们心目中的美,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书法绘画,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享受美

学习书法与绘画是一个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教师应带领学生踏上这段探索美的旅程。

首先,通过简单易懂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书法的美。比如,玩一个叫“乐绘字坊”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中国字,然后将这个字进行创意绘画,比如画一个“山”字,学生可以在画中填充自己想象中的山景。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学生领悟中国字的艺术美,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次,向学生介绍书画背后的文化含义。比如,讲解中国画中的“留白”理念以及书法中行气、韵律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科学性的探索既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也能够让他们从细节中品味艺术的美。

最后,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作。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诠释。教师要有耐心去接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

泥塑剪纸,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创造美

泥塑和剪纸是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以手工艺为主,使用简单的材料,通过动手操作来创造美的活动。泥塑以柔软的泥巴为载体,形态丰富,色彩鲜明;剪纸则以纸为媒介,通过妙手的裁剪,在纸上创造各种美丽的形象和图案。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一场关于剪纸与泥塑的创作大赛。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不同的挑战主题,比如“动物世界”“梦幻城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泥塑和剪纸的历史、制作技巧以及它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感受艺术之美。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教师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要赞赏学生的努力和勇气,鼓励他们不断尝试、不怕失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理解美的多样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美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艺术、感悟生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们应该珍视美育的价值,让美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泰州机电分院

本文系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24—2025年度校级研究课题“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元素融合的策略研究与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jd2024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