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收”与“放”

作者: 杨建平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收”与“放”0

初中数学课堂的“收”

“收”的教学理念是指老师要像魔术师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过来,确保他们专心听讲。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学生们各行其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同学们在下面开小差,能学到多少知识呢?因此,老师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例如,老师可以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们专注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老师成功吸引,开始跟随老师的思路前进。此外,老师还要时不时地提问,以检验大家是否都在认真听讲。这就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游戏,学生们都不敢分心,生怕被老师点名。

初中数学课堂的“放”

“放”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使其能够自主思考和探索。数学并非一门仅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学科,它需要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因此,老师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实验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从而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充满趣味,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同学们齐心协力攻克一个难题时,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成功体验难以比拟的。

“收”与“放”的结合要点

实际上,“收”与“放”并非对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老师会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例如,在讲解新知识时,老师会首先“收”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公式。随后,在练习与巩固阶段,老师则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犹如放风筝,老师先要拉紧风筝线(也就是“收”),使风筝稳定飞行;接着再适时地松开线(也就是“放”),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收”“放”不当的影响

学生角度

学习动力下降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收”得太紧,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会觉得数学只是一堆公式和定理的堆砌,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思维能力受限 过度的“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和探索问题时,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能会变得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学习效果不佳 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投入学习,或者因为老师“放”得太松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时,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他们可能会错过重要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导致学习成绩显著下滑。

自信心受挫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感到迷茫和无助,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或者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的自信心可能会受到打击。这种挫败感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老师角度

教学难度增加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收”与“放”的平衡,他们可能会面临教学难度增加的问题。当老师“收”得太紧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当老师“放”得太松时,课堂可能会变得混乱无序,老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维护课堂纪律和秩序。

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场所,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掌握好“收”与“放”的平衡,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当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时,老师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当课堂秩序混乱时,老师也无法有效地传授知识。

师生关系紧张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掌握好“收”与“放”的平衡,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当学生感到被老师忽视或者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时,他们可能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和抱怨。当课堂秩序混乱时,老师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满和批评,从而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教学压力增大 当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时,老师的教学压力会相应增大。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这种压力不仅会影响老师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平衡“收”与“放”的方法

明确“收”与“放”的意义

在课堂上,“收”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把知识点学扎实,“放”则是为了让学生自主思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果“收”得太紧,学生可能会觉得压抑,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放”得太松,课堂可能会变得混乱,学生难以学到东西。找到“收”与“放”的平衡点特别重要,精准把控“收”与“放”是老师教学的重要工作。

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好动,需要老师多“收”一些;有的学生喜欢思考,需要老师多“放”一些。老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和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老师需要多“收”一些,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在复习和巩固的时候,则可以多“放”一些,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此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也需要适当“收”紧,通过多讲解、多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调节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学生可能会感到压抑和无聊;如果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可能会导致课堂失控。老师得根据课堂氛围来灵活调整“收”与“放”的力度。比如,当课堂氛围过于沉闷时,老师可以适当“放”一些,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话题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时,老师需要适当“收”一些,通过提问或讲解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内容上。

灵活运用教学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来把控“收”与“放”的度。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收”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分组合作、动手实验等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此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数学游戏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更好地把控“收”与“放”的度。每节课后,老师都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反思哪些地方“收”得太紧或“放”得太松,然后在下节课中作出相应的调整。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收”与“放”1

把控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收”“放”程度十分重要。老师要了解学生、熟悉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氛围、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并及时反思和调整,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平衡点,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高效。

生活中的“收”与“放”

“收”与“放”的智慧不仅仅适用于数学课堂,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收”起杂念和干扰,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在休息和娱乐的时候,则要“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收”与“放”也很重要。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也就是“收”),同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放”),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做好“收”与“放”能够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供一些支持,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收”与“放”是初中数学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种智慧。希望大家都能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让学习和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第一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