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西科技产业合作的动力、挑战与路径

作者: 孙海泳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  巴西  科技产业

2024年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38项合作文件,其中近半数涉及科技产业合作。中国与巴西同为发展中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双方在不断挖掘传统合作领域潜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和深化科技产业合作,为两国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动能,为“全球南方”合作打造新典范。随着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同巴西发展战略深入对接,以网络通信、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合作在中巴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两国合作空间不断扩大。

中巴科技产业的合作优势

中国和巴西分别作为东西半球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基础扎实,产业资源禀赋高度互补。近年来,中巴经贸投资合作不断深化,战略政策稳步对接,推动双方科技产业合作走深走实。

第一,中巴科技创新合作稳步推进。以航天领域为例,中巴在卫星研制、航天及太空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南南高科技合作的典范。一是双方的卫星联合研制结出硕果。早在1988年,中巴就签署了关于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议定书。1999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的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传输型陆地观测卫星的空白,是中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卫星。[1]迄今,两国已联合研制了6颗地球资源卫星。其中在轨运行的卫星在巴西的水资源管理、环境与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拉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遥感卫星数据等服务,成功打造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国际品牌。二是双方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巴在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机制下,设立航天合作分委会,为推动双方在航天合作规划、科技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密切合作构筑坚实机制基础。双方通过签署航天合作十年计划等形式,稳步深化双边航天合作。2023年4月,两国航天机构签署了关于合作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补充议定书,并在此前十年计划的基础上签署了未来十年的航天合作计划。三是中巴在通信、导航等领域的太空经济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例如,2024年11月20日,上海垣信卫星科技公司与巴西企业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2026年为巴西提供正式的商用服务,不仅助力巴西偏远及网络不发达地区接入宽带互联网,还为巴西政府提供了“星链”的替代品,将促进巴西卫星通信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中巴双方的科技合作正向清洁能源、数字科技等领域延展,为双方的联合研发、产业协作与技术转移不断集聚新的合作动能。

第二,中巴经贸投资合作持续深化为科技产业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中巴建交50年来,双边经贸投资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巴贸易快速增长,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66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1815亿美元;2023年,巴西对华出口额为1043亿美元,超过了对美欧的出口总额,对华贸易顺差达到511亿美元,占巴西贸易顺差总额98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2]中国连续15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国,巴西成为拉美首个对华贸易破千亿美元的国家。从2017年拉美地区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至今,中巴投资和基建合作稳步拓展,为双方科技产业投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巴西是中国电动汽车的最大出口市场,中国车企已在巴西多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2024年3月,比亚迪将其位于巴伊亚州的电动汽车生产厂的投资额从30亿雷亚尔(约合6亿美元)增至55亿雷亚尔(约合11亿美元)。[3]中国车企不仅在巴西投资工厂与生产线现代化改造项目,而且在技术研发领域挖掘合作潜力,进一步强化中巴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与科技创新合作。

中国—巴西科技产业合作的动力、挑战与路径0
这是2024年4月4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2024年拉丁美洲航空航天与防务展上拍摄的一款中企海康威视的热成像装备。

第三,中国为推动中巴科技产业合作提供政策保障。中国重视与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国家拓展科技产业合作。中国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中表示,愿同拉方构建务实合作新框架,积极探索产能合作新模式;推动中国优质产能和优势装备对接拉美国家需求;鼓励企业赴拉美国家开展汽车、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合作,并探讨合作共建产业集聚区,助力地区国家产业升级;积极探讨扩大中拉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2018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倡议,旨在深化金砖国家数字化、工业化、创新、包容和投资领域的合作,获得巴西等国积极响应,其后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工业能力中心等合作平台相继启动,取得一系列务实成果。相关政策为中巴双方搭建科技产业合作机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保驾护航。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时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中巴双方应牢牢把握时代机遇,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巴西发展战略对接,不断提升两国互利合作的战略性、全面性、开创性,打造更多顺应时代潮流、持久惠民的示范性项目,促进各自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4]

第四,巴西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多样化方面对中国期待上升。巴西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其后长期处于这一水平并难以取得突破。这主要由于早期巴西发展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结构限制了产业转型空间,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多元化不足。近年来,巴西政府大力调整产业政策,丰富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2023年8月,巴西政府公布“新加速增长计划”,并在计划中提出重点关注交通、能源安全与转型、教育、科学与技术、数字包容、互联互通以及国防工业创新等9个关键领域。2024年1月,巴西政府通过十年期“巴西新工业计划”,旨在促进信息科技等产业的技术进步。该计划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提供优惠信贷、政府采购政策优惠等,拟在2024—2026年间拨款约600亿美元。[5]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大国,在产业升级领域具备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取得显著成就,并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产业合作理念。巴西对同中国开展基础设施改造、通信升级、数字经济、低碳转型合作抱有较高期望。2023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时表示:“希望中国成为巴西再工业化的强大引擎”,这为深度拓展中巴双边科技产业合作释放积极信号。[6]

第五,中巴产业禀赋互补性强。中巴产业结构互补明显,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赴巴西投资,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整合下游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带动巴西提升原材料加工水平。例如,巴西探明的锂储量以及锂矿产量不断上升,推动中国电动车企赴巴投资。中巴资源贸易与资源深加工合作,拓展了双方的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空间,也使巴西获得国内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与此同时,巴西产业政策重心在于以数字技术建设升级基础工业设施,提升出口产品多样性与附加值,而中国具有巴西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产能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例如,2024年3月,巴西政府出台的“绿色移动和创新计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计划旨在减少传统燃油车等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通过提供优惠信贷与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激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工业研发和生产项目。中国拥有较为成熟的数字产业、绿色产业全产业链研发与生产能力,拥有对巴西“绿色移动和创新计划”实施提供支持的技术和资源。

中巴科技产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在中巴科技产业合作进程中,西方大国对中巴施加的政治经济影响、巴西政治格局演进以及巴西产业政策的限制性作用,将对中巴科技产业合作尤其是科技产品、中间产品贸易以及中国的科技产业投资造成影响。

第一,美国及其盟国干扰中巴科技产业合作。美国在全球战略层面将拉美视为“后院”。面对中国同巴西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与嫉视不断上升,长期干扰中巴和中拉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美国加大掣肘中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深入拓展,美国对中国的遏压与日俱增。例如,秘鲁钱凯港是中国企业在南美投资的最大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运营有助于强化秘鲁作为亚洲和拉美海陆交通贸易枢纽的地位。作为智能港口项目,钱凯港可显著降低巴西等拉美国家与东亚国家的贸易物流成本,推动拉美国家初级产品对华出口,促进中国与地区国家的产能和产业链合作。但美国将钱凯港建设视为对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冲击。美国部分商界人士认为,该港口显著提升中国对供应链的控制权,重置区域贸易模式;特朗普再次执政的过渡团队曾建议,对途经钱凯港销售至美国的进口商品征收60%的关税,其他鹰派分子则敦促白宫与拉美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制衡中国不断扩大的足迹”。[7]

中国—巴西科技产业合作的动力、挑战与路径1
2023年7月12日拍摄的巴西航天城公交“绿线”上的中国电动大巴。
中国—巴西科技产业合作的动力、挑战与路径2
2024年11月17日,巴西卡玛凯利,比亚迪汽车工厂。

二是美国因素将对中巴科技产业合作造成压力。在产业层面,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共识”推动拉美国家的自然资源从公有转向私有、从最终产品生产转向原材料加工、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忽视了对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产业的发展。这种西方强加给巴西的发展模式,导致巴西出现“去工业化”进程。巴西与中国签署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并重启国家主导的“再工业化”进程,这有悖美国眼中的巴西地缘政治角色,同美国对巴西的产业分工战略定位相左,必将受到来自美国的干涉。[8]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实施科技产业计划一定程度上借重美国投融资与技术转移,这为美国插手干预巴西科技产业提供可乘之机。2024年10月,巴西政府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宣布启动巴西气候与生态转型投资平台,支持两国在生物经济、工业和交通、能源产业发展,显示出巴西对美国科技产业的倚重。未来美国或借本国市场准入、融资、技术转移等议题向巴西施压,干扰中巴科技产业合作。

三是美国资源霸权威胁中巴关键矿产与供应链合作。中国与巴西分别是全球最大矿产加工国和重要矿产资源国,在塑造全球资源政治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巴在关键矿产领域合作不断拓展,美国资源霸权的战略焦虑日益上升。例如,美国试图将巴西纳入其主导的素有“金属北约”之称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框架,实现对巴矿产资源控制。2024年10月,在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框架下,美英企业投资了除中国外唯一一处活跃的重稀土生产项目——巴西塞拉·贝尔德(Serra Verde)稀土矿,以维护美国稀土生产安全。当前,美国市场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巴西为维护美巴关系稳定,促进产业结构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存在与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深化合作的需求。巴美相互借重的现象将对中巴深化矿产贸易与深加工合作形成掣肘。

第二,巴西内政状况与产业政策导向会为中巴科技产业合作增加潜在的不确定性与竞争性。一方面,巴西近年来左右政治力量交替执政的现象有可能导致部分产业领域的合作政策缺乏连贯性,制约中巴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本世纪以来,巴西等诸多拉美国家的政治格局呈现左右轮流执政的“钟摆效应”。这一状况会影响中巴科技产业长期合作的稳定性,甚至可能造成部分重大合作项目的延搁。另一方面,巴西政府的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导向会增加中巴在部分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性。例如,巴西致力于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通过比亚迪、长城汽车等中企和荷兰的斯特兰提斯(Stellantis)、德国的大众(VW)等西方企业的投资,以及巴西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已逐渐完善本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为保护国内产业,卢拉政府于2024年逐渐恢复本国的高关税。就电动汽车而言,巴西在2024年1月的关税为10%,7月达到18%,预计到2026年将调整至35%。随着巴西国内锂精炼厂产能的扩大,巴西有望逐渐形成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9]在这一趋势下,中巴两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领域的竞争性呈上升态势。虽然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中国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理念,乐见“全球南方”合作伙伴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但根据巴西产业政策与关税政策演进趋势,双方如何进一步沟通与调适产业协作关系,不断拓展互补性并保持良性竞争,对未来的双边科技产业合作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