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入局外卖,能改变什么?

作者: 杨露

京东入局外卖,能改变什么?0
京东外卖在实体店铺的推广海报

送外卖—京东终于正式下场了。

京东宣布以“0佣金”的激进策略强势入局外卖,不仅如此,2月19日上午,京东黑板报官方公众号还发文表示,自2025年3月1日起,京东将逐步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

继给快递小哥缴纳五险一金后,不少网友点赞,称“刘强东第一个为外卖骑手上五险一金”。

一时间,京东的跨界冲上热搜,同时又给众人留下一种“怎么才来”但“怎么敢来”的感觉—毕竟,外卖,这样一个重补贴、曾令无数互联网巨头栽过跟头的领域,京东在此刻偏偏要迎难而上,跳进红海。

除了外卖,近日另有消息称,京东APP还上线了“国内打车服务”。不过,京东相关人士对笔者表示,事实上,早在2022年京东APP已接入一家第三方的打车服务,暂无推广计划。

就在京东进军外卖引发外界关注的同时,有媒体报道表示,国内电商的地位出现了新的格局—2024年,抖音电商GMV达到3.5万亿元,市场份额跃升至电商行业第三,前两位是阿里与拼多多,京东则位居第四。这一形势的变化,难免让外界猜测,京东跨界的压力是否更大了。

互联网,可以说是最没有扩张与创新边界感的行业了。一场又一场商业战争上演,将是企业战略定力的终极考验。

互联网行业起起伏伏,历经多少春秋,那些我们熟悉的巨头们的贴身肉搏,依然在持续。

为什么要做外卖?

长期以来,外卖平台的佣金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京东的“0佣金”无疑为商家们提供了新的选择。2025年2月11日,京东外卖正式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佣金。

值得指出的是,早在几年前,京东就已经在外卖领域进行布局,时任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2022年就曾表示,考虑进军外卖业。

2024年5月,在即时零售领域,京东将“京东小时达”与“京东到家”两大服务合并为新品牌“京东秒送”。彼时,京东就已经上线了瑞幸、Tims、库迪等为代表的咖啡、奶茶品牌,以及以汉堡王等为代表的快餐连锁品牌,但当时在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水花。

一直以来,京东都想突破电商增长的瓶颈。从数据上来看,整个京东零售在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为2249.8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20.59亿元增长6.1%。3C和数码家电产品增速环比回正,主要是受益于国家以旧换新的政策利好。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策的利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京东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比如,跨界到本地生活服务。

本地生活领域堪称一片规模超万亿的商业蓝海,其显著的高频率、高黏性特质,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增量入口”。这一特性与电商相对低频的消费模式形成了绝佳互补。

举例来说,消费者日常点外卖、打车等本地生活服务使用频繁,而电商购物并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可见,京东选择进入外卖市场的决策,本质上是其基于核心能力延展、生态闭环构建及行业趋势预判的战略选择。

有足够的底气吗?

外卖市场向来以“重补贴”著称,其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白热化。

百度进军外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回溯过去,百度糯米曾雄心勃勃地进军这一领域,投入百亿巨资,试图在这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然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了它沉重一击。

现在的外卖市场格局是,美团一家独大、抖音稳居第二,抖音虽坐拥海量流量,却未能凭借其流量优势打破美团在外卖领域构建的坚固壁垒。

对于要做外卖市场的企业来说,有没有专属运力,是检验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末端的配送能力,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包括短视频平台其实都不具备。其次,美团和饿了么,二者都耗费了巨额资金,并历经长时间的投入与建设,才成功搭建起各自的配送团队。

从这个角度讲,京东进军外卖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是因为京东的配送能力同样强大。

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上,京东深耕多年。外卖市场的高频需求和对即时配送的要求,可能促使京东利用自身物流网络来拓展新业务。同时,京东在生鲜和即时配送领域已有布局,比如达达集团。

笔者发现,在京东外卖的界面上,除了少部分商家自送的标识,其余的都显示达达秒送,并赠送5元的外卖立减券。

如今,在京东APP“秒送”频道已出现“品质外卖”入口,“外卖招商”也出现在秒送首屏,商家可以自己上传信息申请入驻。

虽然达达集团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官方表示,其秒送服务在京东用户群体中的渗透率环比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京东秒送营业门店数超60万家,同比增长了70%以上。

京东入局外卖,能改变什么?1
北京街头的美团外卖柜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25年3月1日起,京东将逐步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

继给快递小哥缴纳五险一金后,京东再次成为首个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平台。这一连串动作,足以证明京东做外卖可不是随便试试水,而是它下一个布局的重要业务。

京东官宣的当天下午,美团也宣布将为骑手缴纳社保。此前,美团还取消了超时罚款、上线防疲劳机制等配套措施,以提升骑手工作环境。

这是外卖平台首次针对骑手社保问题开展系统性的解决尝试,是对《社会保险法》“应保尽保”原则的践行,亦是对“平台灵活用工规避责任”的正面挑战。

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期,部分公司一味猛冲,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狂奔途中滋生出一系列棘手问题。打造“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重视各方需求,这对互联网行业来说很有必要,更是它们新一轮竞争的方向。

烧钱过后,留下什么?

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早已成为行业常态,互相都在扮演挑战者的角色。其背后既有争夺流量入口的迫切需求,也暗含商业生态重构的战略野心。烧钱不可怕,但烧钱过后,留下了什么?

回想这五年,移动互联网的增长探到天花板,各种跨界令人眼花缭乱,从电商、社交支付,到本地生活服务、出行、文娱、云计算等,巨头们都尽可能地涉及更多的业务,想要成为超级APP。

短兵相接这些年,我们看到,互联网巨头们的核心业务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跨界创新和颠覆并不多见,发展第二曲线也常常受阻。

为什么会如此?就像最近有很多人疑惑,DeepSeek为何没诞生在国内大厂?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就曾指出,成功企业往往被“价值网络”锁定:现有客户需求、供应链体系、利润结构共同构成隐形边界。

当颠覆式创新,比如AI相关的技术出现时,巨头因与现有利益冲突而投入不够,或防御性收购,又或者尝试性合作,导致难以真正融入核心战略,而新赛道往往由灵活的小型团队用差异化的策略来突破。当然,这并非否认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性。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针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片面且普遍的观点,认为它们仅仅局限于应用层面与模式上的创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要满足动辄数百万甚至数亿用户的在线需求时,面临着诸多严苛挑战—既要确保用户体验优质流畅,又要将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同时还要保障服务安全可靠,并且在经济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要达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目标,若没有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无疑是天方夜谭。无论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旧模式的革新,能带给消费者价值的创新都非常可贵。

如今,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目前尚未完全饱和,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这对寻求突破的京东极具诱惑。借外卖、出行等高频场景沉淀支付数据,京东进一步有可能实现支付与数据生态补全,反哺京东金融。

京东的跨界本质,仍然是存量时代的防守反击。而互联网巨头突破增长瓶颈的难点,在于如何对抗熵增,突破自己—既要维持现有系统的有序运转,又要主动制造“可控混乱”孕育新物种。

当下的互联网竞争,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核心要素。那些既能保持核心业务造血功能,又能通过技术中台实现能力复用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跨界浪潮中掌握主动权。

在中国,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强大和便利,正在被世界认可。无论是深夜的一碗热汤,还是急需的日用品,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马上送到你面前。

在海量信息的对比之下,中国消费者对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标准,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让企业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不断去改进和创新。

无论是在供给端,还是需求端,互联网一直是那一条最具能动性的纽带。

那么,中国市场给跨界选手还留下多少机会?这其实是远超我们想象的,此前看似阿里和京东把电商都做到终局了,拼多多还能横空出世,杀出一条路来。我们无法预测京东能把外卖平台做得怎么样,但有竞争,就有服务的比拼,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就是最好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