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新财富杂志最佳上市公司 炼化灵珠,重塑市值
作者: 程静光线传媒因《哪吒2》爆火市值狂飙,一度突破1200亿元。股民惊叹其“赢麻了”的同时,不禁发问,自己投资的公司何时找到“灵珠”,重塑市值?政策引导下,A股市值管理潮起,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发布市值管理制度,力求在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和投资者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市值在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化。那么,上市公司如何强化市值管理,又有哪些A股公司已先行一步?
6年来,进入《新财富》杂志研究视野的176家最佳上市公司,2024年内的市值涨幅均值为10.77%,远远超过A股公司1.54%的涨幅均值。观察其市值管理妙招,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实现内外兼修:其一,修炼内功,创造价值,通过转型创新、产业链并购扩张、降本增效等举措,保持业绩的稳步增长,做优做强基本面,如中际旭创、华润三九、天坛生物等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二,善化外力,实现价值,采取回购、增持、分红等措施,给予股东长期稳定的回报,增强市场信心,如药明康德、工商银行、中芯国际、汇川技术等表现可嘉;其三,注重可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治理与形象,提升信息透明度,以争取市值溢价,如海尔智家、新奥股份等做法值得借鉴。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2》以突破140亿元的票房,杀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8名,成为其中唯一的非好莱坞影片,并刷新了单一市场票房冠军纪录。其出品方光线传媒(300251),可望由此收获10亿元以上的收入。
利好之下,光线传媒市值也被带飞: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其市值报收310亿元;节后开市,其市值持续狂飙,2月17日一度冲破1200亿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股民惊叹其“赢麻了”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投资的公司何时找到“灵珠”,开辟市值新篇?
在“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这一目标下,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为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资本市场固本强基的关键。
有鉴于此,2024年成为A股市值管理的“政策大年”,相关举措密集出台:1月,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4月,新“国九条”提出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9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市值管理的定义及方式,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12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此外,上海等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地方国企提升市值管理水平。
一时之间,“市值管理”成为热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发布市值管理制度,力求在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和投资者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市值在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化。
A股市值管理潮起,也有基本面与必要性支撑。
补差距,挖掘明星
从国际比较来看,A股公司的营收、净利润规模约为美股公司的1/3,总市值却只有美股公司的1/6。指标的不匹配,凸显A股公司具有市值管理空间。
截至2025年2月6日,A股5396家公司的总市值达到97.5万亿元。2024年,A股公司总市值已由年初的87.48万亿元增长至年底的98.83万亿元,扩张了12.97%。
表1:A股、美股公司的市值分布


在地球的另一端,AI浪潮席卷,叠加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美股涨势同样强劲,其总市值由2024年初的64.47万亿美元增长至年底的77.05万亿美元。至2025年2月6日,其总市值达到80.56万亿美元(约合577.52万亿元人民币),约为A股总市值的5.92倍。
美股市场,仅七巨头(MAG7)的市值总和19.8万亿美元(约合141.92万亿元人民币)就相当于A股公司总市值的1.46倍。其中,谷歌母公司字母表、苹果、微软、英伟达的市值都超过了20万亿元,分别为33.61万亿、25.04万亿、22.03万亿、21.92万亿元,亚马逊、脸书超过10万亿元,特斯拉市值为8.72万亿元。
再看A股和美股公司的市值分布情况。以2025年2月6日为例,A股市值过万亿元的公司仅11家,而美股有96家,接近A股的9倍,而且,这11家公司的总市值,加起来还抵不过一个英伟达;市值在千亿元至万亿元的A股公司仅有127家,而美股公司有637家,约为A股公司的5倍;市值在500亿―1000亿元的A股公司数量更是连美股的一半都不到(表1)。
而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2023年,A股公司营收合计72.65万亿元,净利润5.68万亿元,美股公司分别为202.86万亿、19.16万亿元,A股所有公司的总收入约为美股的1/3,净利润约为其三成,而市值却仅为其1/6,仅MAG7的总收入就相当于A股的20%。
业绩与估值的巨大差距下,提升盈利能力,加强市值管理,成为A股公司的重要课题。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核心在于其内在价值,同时也系于投资者对其认知与信心。因此,市值管理的根本,在于修炼内功,提升公司发展质量,做优基本面,创造较高的投资价值;与此同时,也需要公司善化外力,提升投资回报、增强市场信心,从而在市场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形成正向循环。
那么,上市公司如何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这两个方向内外兼修,强化市值管理?又有哪些A股公司已先行一步?
一直致力于挖掘优秀上市公司的《新财富》杂志,借助最佳上市公司评选,对此进行了研究。
2019年1月,《新财富》杂志刊登首份最佳上市公司评选结果,并通过访谈、数据及报告研析等方式对这些上榜公司的经验进行深入拆解,这一研究工作至今进行到了第六年。历年进入“最佳”系列的公司已经达到176家(剔除重复上榜公司,简称“最佳上市公司”),其2024年内的市值涨幅均值为10.77%,而A股公司的均值为1.54%。
显然,最佳上市公司有良好的市值表现。那么,它们究竟采取了哪些市场管理策略,又有怎样的经验可供借鉴?
《新财富》杂志基于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在价值创造方面,它们积极通过转型创新、产业链并购扩张、降本增效等举措,保持业绩的稳步增长,做优做强基本面;在价值实现方面,它们采取回购、增持、分红等措施,给予股东长期稳定的回报,增强市场信心;此外,它们注重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良好的治理与形象,提升信息透明度,以争取市值溢价。
修内功,锻造灵珠
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深刻影响其可投性。业绩良好,盈利稳步增长,是公司向市场释放的积极信号,表示公司能够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给予其更高的估值,推动市值提升。
那么,A股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如何?
2024年三季度,A股上市的5389家公司中,2955家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占比接近50%,4148家实现盈利,占比为76.97%。而《新财富》杂志发现,176家最佳上市公司中,57.38%的公司营收增长,91.91%的公司实现盈利,显示其业绩稳定性超过A股平均水平。
最佳上市公司业绩何以领先?
《新财富》杂志总结发现,其举措有三:其一,乘上AI东风,创新产品驱动业绩增长;其二,并购扩张,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其三,降本增效,提升经营质效。
拥抱AI时代,创新驱动业绩提升
2024年底以来,DeepSeek爆火全球,彰显一个崭新的AI时代正加速到来。
新一轮技术革命中,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打造有竞争力的“灵珠”式创新产品,是上市公司实现业绩增长的根本途径。
比如,近年来,AI浪潮催谷下,作为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建设潮起,包括太网络模激光(EML)等关键部件需求激增。在此背景下,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300308),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加速一体化光模块出货量,以减轻供应链压力,同时前瞻性布局800G、1.6T光模块产品,延续产品领先优势。
由于满足了市场强劲的需求,其近年营收保持双位数增长,2023年为11.16%,2024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速均超过140%,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超过180%,一、二季度均在300%左右。
其靓眼的业绩也吸引了更多资本市场的关注,根据Wind数据,2022―2024年,其日均总市值翻了5.4倍,由253.57亿元狂飙至1369.19亿元,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4%,在最佳上市公司中排在首位。
再比如,算力是AI产业链的底层支撑环节,服务器则是算力基础设施,随着数据量指数级增长,高速传输及算力需求大幅增加,以图形处理器(GPU)为基础的AI服务器及高效能运算(HPC)产品成为云服务商(CSP)、企业云计算及边缘计算基础建设的布局重点。
表2:近3年最佳上市公司重大收购重组事件

AI服务器龙头工业富联(601138),常年与头部客户合作进行产品与技术创新。2017年,其与英伟达、微软合作开发第一代HPC为架构的AI服务器,2019年起与CSP客户共同规划模块化运算和存储单元等新产品与新技术,其中的模块化设计可实现客制化需求灵活配置,从而降低供应链管理风险。之后,鉴于大规模的算力导致服务器高能耗问题,工业富联投入液冷技术、高效能电源供应技术,并联合阿里巴巴、3M公司发布了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部署方案。2022年,模块化产品方面,工业富联推出全球第一台DC_MHS服务器,其新一代液冷技术也用在最新的HPC加速器中。
目前,其已具备AI全产业链制造服务能力,叠加产品结构升级,根据财通证券数据,其AI服务器2024年占全球市场约四成份额。2023年,其AI服务器创收约583.14亿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个季度,其营收同比增长33%,其中AI服务器收入同比增长228%,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在业绩增长带动下,其日均市值由2022年的1932.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407.82亿元,近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6%。
外延式并购,开启成长第二曲线
发力内生式增长之外,并购重组也是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快速、低成本整合优质资产,补链强链,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也有助于发展第二成长曲线,提升盈利能力。
2024年,在9月证监会发布的“并购六条”政策支持下,A股公司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全年并购事件较2023年提升19.1%,大中型公司通过并购进行产业整合、传统行业公司业务升级、业绩不佳的公司转型等案例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