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科幻文化发展脉络(南欧篇)

作者: [英]弗朗西斯·吉恩·罗 译 _ [爱尔兰]马辰

欢迎阅读关于欧洲科幻文化的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本系列立足于向《科幻世界》的读者介绍欧洲大陆科幻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也囊括其他媒介以及所涉及国家的科幻产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上一期,我们以法国和德国为例,介绍了西北欧的科幻文化发展,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南欧科幻。

南欧的国家在历史发展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有些国家在工业化之前就已经达到了地缘政治的鼎盛时期,另一些国家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形成现代民族国家。与此同时,南欧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甚至贯穿至今。

在这一地区,我重点选择了意大利和西班牙。意大利具备悠久且引人入胜的本土科幻传统,西班牙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它在1975年佛朗哥独裁政权结束后,才真正开始融入全球现代化进程,逐步追赶国际潮流。这两个国家的科幻传统虽然在全球科幻领域相对较为小众,但都各自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创作风格,具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意大利①

历 史

意大利科幻小说的早期历史与其欧洲邻国大致相同。早期作品主要围绕奇幻航行和乌托邦主题展开,比如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米利奥尼》(Milione,1298年)就是奇幻航行的典型作品,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72年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则是对这一故事的改编。这一传统主题在16至17世纪萌生,到了18世纪,出现了模仿伏尔泰(Voltaire)和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讽刺派奇幻航行作品。19世纪的意大利虽没有出现像儒勒·凡尔纳或H.G.威尔斯这样的代表人物,但伊波利托·尼沃(Ippolito Nievo)和乌利塞·格里福尼(Ulisse Grifoni)等人的创作也代表了这一时期意大利科幻的成就。19世纪末,埃米利奥·萨尔加里(Emilio Salgari)的海盗故事和其他奇幻故事,比如《二千年的奇迹》(La meraviglie del duemila),广受欢迎。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大部分科幻作品主要以漫画书的形式出现,其中,科拉多·阿尔瓦罗(Corrado Alvaro)的《人类是坚强的》(L'uomo è forte,1938年)被认为是一部对乔治·奥威尔的乌托邦小说存在潜在影响的重要作品。

欧洲科幻文化发展脉络(南欧篇)0
《乌拉尼亚》杂志封面

意大利的现代科幻小说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邻国一样,20世纪50年代,大量美国文化产品涌入意大利,其中包括科幻电影大片。意大利语中的“科幻”(fantascienza)一词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乌拉尼亚》杂志(Urania,1952年创刊)的创办人乔治·莫尼切利(Giorgio Monicelli)发明的。《乌拉尼亚》是意大利第一本科幻杂志,该杂志的出版商蒙达多利(Mondadori)也在这一年开始出版同名系列小说。以《乌拉尼亚》为名出版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翻译作品,大部分来自英语科幻作品。从1964年开始,《乌拉尼亚》杂志完全停止出版意大利作家的原创作品,这进一步阻碍了意大利专业科幻作家的创作和发展。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杂志等产品逐渐退出市场,书店开始售卖选集,这促进了科幻小说在主流社会中知名度的提升。在此期间,一批新的作家涌现,他们尝试为科幻小说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利诺·阿尔达尼(Lino Aldani,他还撰写了一本关于意大利科幻小说的重要研究报告)、伊尼塞罗·克雷马斯基(Inìsero Cremaschi)和吉尔达·穆萨(Gilda Musa)。同时,两位极具声望的主流作家也发表了他们的科幻故事集:普里莫·列维(Primo Levi)的《自然故事》(Storie naturali,1966年)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宇宙喜剧》(Cosmicomiche,1965年)。不过,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并未以科幻小说的名义销售。

欧洲科幻文化发展脉络(南欧篇)1
丹妮拉·皮埃盖

到了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女性科幻作家人数逐渐增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丹妮拉·皮埃盖(Daniela Piegai),她关于时间循环的作品《世界不属于我们》(Il mondo non è nostro,1989年)尤为引人注目。同时,意大利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其中包括乔瓦尼·德·马特奥(Giovanni De Matteo)、达里奥·托纳尼(Dario Tonani)和尼科莱塔·瓦洛拉尼(Nicoletta Vallorani)等作者的创作。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作品,还有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的《福柯摆》(Il pendolo di Foucault,1988年)。这是一部深受科学史影响的奇幻叙事小说。斯特凡诺·贝尼(Stefano Benni)的讽刺科幻小说《大地!》(Terra!,1983年)和乌托邦小说《埃利安托》(Elianto,1996年)也值得研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大利出版的科幻作品数量虽有所减少,但许多名义上的主流作品中却频繁出现科幻的概念和意象。2003年开始活跃的图利奥·阿沃莱多(Tullio Avoledo)既有融合科幻元素的主流小说,比如灾难叙事作品《十二个冬天之年》(L'anno dei dodici inverni,2011年),又有基于德米特里·格卢霍夫斯基(Dmitry Glukhovsky)的“地铁宇宙”概念创作的纯科幻作品。瓦莱里奥·伊万吉利斯蒂(Valerio Evangelisti)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创作了半架空历史小说,还创立了涵盖推理小说、左翼政治和其他文学形式的杂志《卡米拉》(Carmilla,1995—2004年以纸质版发行,目前转向网络版)。伊万吉利斯蒂的小说和评论文章与“新意大利史诗”领域息息相关,这是由吴明集体(Wu Ming Collective,一个意大利文学团体,成立于200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描述他们那种倾向于推测、偏爱另类历史思考的元历史小说形式。

欧洲科幻文化发展脉络(南欧篇)2
《十二个冬天之年》图书封面

定 位

意大利的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相对较小,且主要受到英美科幻文化的影响,这让意大利科幻作家难以触及广泛的读者群。如前文提及,虽然一些主流作家偶尔也会涉足科幻创作,但他们往往不将其作品定义为科幻小说,“反乌托邦”成为更流行和更被认可的标签。科学语言与文学之间的深刻隔阂意味着,尽管意大利文学传统中不乏推理、奇幻和科幻元素,文化界仍然普遍不将科幻小说视为值得尊重和推崇的文类。意大利的文学研究者更倾向于关注但丁或薄伽丘这样的文学巨匠,这也反映出他们对于未来主义叙事秉持非常保守的看法。同时,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界对科幻小说也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是美国文化殖民的产物和表征。“fantascienza”一词作为“science fiction”的直接翻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念。因此,针对科幻小说的学术研究相对稀少,多数研究者要么在海外任职,要么专注于英语科幻及乌托邦/反乌托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在大学内部逐渐成熟。

欧洲科幻文化发展脉络(南欧篇)3
第一届欧洲科幻大会的海报

意大利科幻迷的社群虽然较小且相对封闭,但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1965年,第一届国际科幻电影节在的里雅斯特(Trieste)举行。1972年,该城市还举办了第一届欧洲科幻大会(EuroCon)。意大利知名的科幻活动还包括在米兰举行的斯特兰尼蒙迪会议(Stranimondi)和意大利科幻大会(Italcon)。后者自1972年起开始颁发意大利科幻大奖(Premio Italia)。另一个重要奖项是专为意大利作家设立的乌拉尼亚奖(Urania Award,设立于1989年)。fantascienza.com是意大利科幻迷沟通的主要网络平台,此外还有多个专注于科幻的知名在线博客和网站,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图书馆资源,包括SF Quadrant、Mondourania、Uraniamania以及Urania & Co。

媒 介

尽管《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和“漫威宇宙”等美国科幻巨制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意大利电影人偶尔也尝试模仿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风格,但本土的科幻电影和电视作品同样受到观众欢迎。意大利在科幻领域也有着自己的原创传统,例如宇宙灾难片《太空来的死亡》(La Morte Viene Dallo Spazio,1958年)、讽刺喜剧《飞碟》(Il disco volante,1964年)、根据法国漫画改编的《芭芭拉》(Barbarella,1968年),以及乌托邦主题影片《地下世界的隧道》(Il tunnel sotto il mondo,1969年)和《食人族》(I cannibali,1970年)。

欧洲科幻文化发展脉络(南欧篇)4
漫画《萨图诺对抗地球》

20世纪初期,漫画成为探索科幻主题的重要媒介,其中既有引进的美国英雄故事,如《闪电侠戈登》(Flash Gordon)和《超人》(Superman),也有意大利原创作品,比如《萨图诺对抗地球》(Saturno contro la Terra,1936—1942年)。《永恒的旅者》(El Eternauta,1957—1959年)这部阿根廷漫画在战后意大利受到热烈欢迎。值得一提的意大利科幻系列漫画还有《兰施乐》(RanXerox,1972—1999年)和《内森·内弗》(Nathan Never,1991年至今)。

西班牙①

历 史

西班牙的早期科幻小说深受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卡米尔·弗拉马利翁的影响,19世纪便涌现了以非凡航行和乌托邦为主题的作品。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西班牙科幻叙事呈现更为现代化的趋势,代表作包括恩里克·加斯帕(Enrique Gasper)的喜剧时间旅行故事《不合时宜》(El anacronópete,1887年)和拉斐尔·萨莫拉·佩雷斯·德乌里亚(Rafael Zamora y Pérez de Urría)的《文学罪行》(Crímenes literarios,1906年),这些作品中出现了机器人和自动机的角色。1895至1897年间,他们还出版了数部短篇小说集。20世纪初的西班牙科幻小说沿袭了上个世纪的特色,主要围绕冒险和奇幻航行,常常充满浓厚的讽刺色彩。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作家代表是科罗内尔·伊格诺图斯(Coronel Ignotus,José de Elola的笔名),他以星际旅行为主题,在《新奇科学图书馆》(Biblioteca Novelesco-Cientifica,1921—1923年)等早期科幻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