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作者: 任平

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怎么看?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逾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0%。这一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的特征。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昨日的中国;今天的中国经济,秀木成林,当以新视角观之。

(一)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信心在哪里?先不妨来设问,距地球3.6万公里的一颗卫星,可以做什么?前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们,利用国产手术机器人,通过亚太6D通信卫星、5G网络等多种通信手段,分别在西藏拉萨、云南大理和海南三亚三地,为数千里外的北京患者完成了5台多器官手术。其中,在拉萨完成的是全球首次基于卫星通信链路的超远程手术,带给世界新的期待。空天地一体化技术,从“科研概念”变“产业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乘数效应不可估量。 “绿锁流沙”的故事,折射新产业的蓬勃兴起。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面锁边“合龙”。借助科技赋能,“治沙+能源+农业”的新产业,让“死亡海”变身“聚宝盆”,扩绿、减碳、增收,一举三得。

百年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勇打头阵。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今天,中国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传统产业蝶变、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生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的创新动力十足——信心在新质生产力。

(二)中国经济未来可期,底气在哪里?就从“春节”申遗成功与《黑神话:悟空》获国际大奖说起。千百年来,春节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和牵动人心的精神图腾。今天,“阖家团圆”的诉求,让春运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成为一个文化现象;“美好生活”的期盼,让“村晚”“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新年俗成为新年味……更重要的则在于,“辞旧迎新”这一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赋予人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奋发情怀,在新的时间坐标中去开始新的奋斗。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新质生产力更让“文化+”不断释放出对经济的强大赋能效应。创造性阐释经典故事,探索“经典的当下意义”,《黑神话:悟空》用数字技术呈现瑰丽想象——古建景观浑然天成,战斗设计精彩流畅……这场古典神话的当代转化,游戏销售额达90亿元,背后是空间计算与定位捕捉技术等“黑科技”的强力支撑,是中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山西隰县小西天、河北福庆寺等古建筑被精细还原,年画、剪纸、皮影、说书等文化元素完美融入……这场现实中国的数字幻化,让不少外国朋友“跟着悟空游中国”,为中国文旅融合带来“泼天流量”。

经济现象往往都有文化源头,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终极变量,发展最终要以文化来定义。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中国经济凯歌行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往无前——底气在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三)中国经济生机无限,活力在哪里?桥隧跨越山海、道路纵横穿梭、机场拔地而起……畅通“大动脉”,改善“微循环”,“流动的中国”活力四射。循环越畅,内需越旺。两个“新消费群体”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发展型消费”带来的动力作用强劲而持久。一是成长于经济快速增长期,“新一代青年群体”有较强的新型消费意愿。2023—2024冰雪季,消费规模超1500亿元,青少年和年轻人是“关键力量”。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攀升至47.6%,青年是主要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掀起供给侧的深度变革,带动新消费的欣欣向荣。二是迈入“长寿时代”,超3亿“银发族”消费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看需求侧,“银发族”线上成交单量、购物用户数、成交金额均增速可观;看供给侧,智能科技、康养健身、旅游休闲等产业加速“适老”“为老”。据预测,202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为30万亿元。这两个“新消费群体”崛起的背后,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人口综合红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孕育的市场机遇。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看,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创造新的世界市场,带来“高水平开放红利”。共赢路更宽。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开港,标志着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破浪而出,铺就中拉共赢的发展繁荣之路。开放力更强。2024年底,筹划近30年的中吉乌铁路正式启动,将开辟从中国到欧洲和中东的最短货运路线,节省运输时间7至8天。同行者更多。2025年1月1日,金砖大家庭迎来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多个伙伴国,“大金砖”再次扩大“朋友圈”。市场相通、产业相融、规则相联、红利相加,双循环落子成势、相互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活力在新发展格局。

今年,我们要决胜“十四五”,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干字当头,实干为要。以新质生产力构筑竞争力,以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激发创新创造力,以新发展格局把握主动权,中国经济航船将驶向无比广阔的蓝海。

(原载《 人民日报 》2025年01月24日01版,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