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孩子内心的“树洞姐姐”

作者: 林誉

3年时间,张耀元聆听了7000多名孩子的心声,成为他们心中最美的“树洞姐姐”。

2025年1月10日,中央宣传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2024年“最美基层民警”名单,张耀元的名字赫然在列。在重庆市璧山区公安局,张耀元化身“树洞”,温柔地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被人亲切地称呼为“树洞姐姐”。她的故事被媒体改编成漫画作品《树洞姐姐》,全网阅读量高达4000万人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份职业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好警察。”

初心不改,警徽温暖人心

张耀元的父亲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基层民警,总是把辖区百姓的冷暖揣在心窝里。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贫困家庭,他都尽力提供帮助,因此口碑极好。

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傍晚,张耀元像往常一样坐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突然,南阳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吸引了她的目光,里面提到的好警察正是她的父亲。

父亲在桐柏县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工作。当地有个男孩,父亲因犯罪入狱,母亲离家出走。他只能独自生活在农村,甚至睡在冰冷的柴草堆里。张耀元的父亲将男孩接到派出所,为他准备热腾腾的饭菜,还联系学校让他继续上学……镜头里,男孩露出久违的笑容,父亲的背影温暖而坚定。

“原来警察不仅抓坏人,还能让人感到暖心。”11岁的张耀元第一次感受到警徽的重量。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又在课桌上刻下“清华”“北大”的印记。这份朦胧的使命感,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少女的心田。

然而,进入县重点高中后,张耀元的成绩从名列前茅下滑到中游,心理压力与日俱增。有一天课堂上,同桌写字的“沙沙”声突然化作细针,刺痛了她脆弱的神经。尽管她让同桌小点儿声,却发现电风扇的转动声、书页的翻动声,甚至窗外树叶的摇曳声,都让她无法静心学习。渐渐地,她食欲消退、失眠,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精气神儿。

走投无路之际,张耀元鼓起勇气向父母倾诉。父亲作为一名警察,对心理学有所涉猎。他没有表现出惊讶,而是镇定地说:“没事儿,爸爸妈妈会帮你的。”

那年夏天,父亲带着她去外地旅游,试图驱散她心中的烦躁。恰巧,他在当地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于是带着女儿去求助。“这是焦虑引发的感官过敏,就像收音机突然调到最大音量。”专业人士的解释让父女俩似乎看到曙光。

然而,高考失利又给了张耀元重重一击。看着分数单,张耀元蜷缩在房间里数天未出。父亲知道,女儿此时最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理解、接纳和引导。他告诉张耀元:“考砸的只是试卷,不是人生。”这句话撬开了她封闭的内心。

通过复读,张耀元顺利考入河南大学,并选修了心理学课程。亲身经历过心理疾病的痛苦,她深知其中的危险,也深知是父母的爱将她从泥潭中拉了出来。这份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警察、帮助他人的决心。

2011年,张耀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市璧山区公安局,成为一名户籍民警。当上警察那一刻起,她就将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化作行动,努力为当地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她将自己的微信号公布在璧山区各个小区,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为居民提供公益咨询。为了减少百姓办理户籍业务的奔波,她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自剪辑了《“元”来如此》短视频,宣传办理户籍流程。她还组建了“百灵鸟小分队”,利用周末时间深入社区,向辖区物业人员传授办理户籍的知识,让他们成为居民身边的“贴心人”,为居民提供帮助。

2021年,重庆市公安局干部选拔。张耀元作为户籍岗位上唯一被提拔的基层民警,被任命为璧山区大兴派出所副所长。这次调任,开启了她新的人生旅程。

化身“树洞”,走进孩子内心

来到大兴派出所,张耀元更忙了。此时,大兴初中正在公安系统中寻找一位法治副校长。张耀元凭借亲和力和责任心,成为不二人选,肩负起法治宣传的重任。

首堂法治课,张耀元就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异样。有的学生情绪低落,眼神躲闪;有的学生手臂上还有疑似自残的疤痕。当她试图询问,回应她的只有死寂般的沉默。“和当年的我多像啊。”她想起17岁时那个被困在声音牢笼中的自己。为了打开孩子们紧闭的心扉,张耀元想尽了办法。她自学小魔术给孩子们表演,买泥塑为孩子们捏泥人……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喜欢上这位穿着警服的大姐姐,课后也愿意围在她身边,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有一次,一个小女孩鼓起勇气,凑到张耀元耳边,轻声说:“元元姐姐,其实班上很多同学都有问题,但跟家长说了,他们都不在意。”这句话像一根细针,刺痛了张耀元的心。

还有一次,张耀元接到报警,一个小女孩独自在街上游荡,脸上满是无助。原来,女孩来自单亲家庭,父亲忙于送外卖,无暇顾及她,只能被关在家里,偶尔还会遭受打骂……她哭着说:“爸爸每天都忙着给别人送饭,可是我也想吃一顿他做的饭。”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张耀元的心,她意识到,辖区内可能还有许多孩子正经历类似的困境,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从那以后,张耀元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孩子们,鼓励他们随时倾诉。然而,她很快发现,学生上学不能带手机,一旦有紧急情况,无法及时联系。她急需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有一天,张耀元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树洞”的文章,激发了她的灵感:如果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树洞”,是不是能帮助他们呢?她立刻行动起来,准备了一个手提包,对孩子们说:“不好意思说的秘密,就写在纸条上放进这个包里。”孩子们反应热烈,倾诉了好多事,甚至有一个孩子写满了整整7张信纸。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孩子们心底最秘密的部分,被小心翼翼地托付给了张耀元。她仔细阅读每一张纸条,用手中的笔写下回信,送到孩子们手上,用文字纾解他们的情绪。她还抽出时间,与孩子们面对面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对于信中提到的校园矛盾、家庭问题等,张耀元会主动介入,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

“树洞计划”初见效果。张耀元找到校长,将想法和盘托出,争取到了资金。随后,一棵仿真大树建在了教学楼一层。树干里被嵌入一个信箱,方便孩子们投递心声。信箱的钥匙交由张耀元保管,确保孩子们的隐私得到尊重。

很快,“树洞”里塞满了孩子们写的纸条。每一张纸条都是孩子们心底的一扇小窗,透过它们,张耀元看到了一个个渴望被理解和拯救的灵魂。

“元元姐姐,我同寝室有个同学叫小李。他每天上完厕所都不冲,脏死了,我特别不想跟他一起住。如果这个事情不能解决,那我就拿刀杀了他……”

“元元姐姐,我每天都会哭……我喜欢站在窗台上看月亮,但是又控制不住往下望,也许跳下去会更好……”

那段时间,张耀元全身心投入到孩子们的心理世界里,无暇顾及家庭,连自己年幼的女儿也交给母亲照顾。高强度的工作让她体重急剧下降,头发大把地脱落,身体亮起了红灯。她咬牙坚持,因为孩子们需要她。半年后,张耀元将“树洞计划”的工作情况汇报给区局,领导高度重视,决定成立“树洞口袋”工作室,开展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工作,并将张耀元正式调入工作室。这一刻,张耀元松了一口气,自己终于能为这些孩子做更多的事了。

成为“妈妈”,用爱温暖人间

工作室成立后,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但张耀元的工作强度并未减轻。她的工作范围从大兴初中扩展到全区几十所中小学,覆盖了6万多名学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张耀元参加了重庆市卫健委组织的心理学课程培训,努力提升自己。

2023年夏天,一个星期天中午,张耀元正准备吃饭,手机响起,听筒里传来带有哭腔的声音:“元元姐姐,我是某某中学的小王,您还记得我吗?”张耀元心中一紧,意识到情况不妙。她用温和的声音回应:“是王同学啊,好久不见,怎么了?”对方的回答让她惊出一身冷汗:“元元姐姐,你知道我现在在哪里吗?我站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把刀。我感觉自己的抑郁症已经发作了。家里现在一个人都没有,我想自杀了。”

张耀元努力保持镇定,运用心理学知识,耐心开导王同学,甚至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王同学的情绪终于稳定了。张耀元仍然不放心,联系其所在辖区派出所,安排民警上门查看,并协调联系家长守护。得知孩子安全无恙后,她才松了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

后来,在张耀元的耐心帮助下,王同学慢慢走出了阴霾,最终痊愈。他心怀感激,主动申请加入“树洞口袋”工作室,成为一名“编外成员”。凭借自己亲身经历,他迅速成长为团队的得力干将,和工作室的叔叔阿姨一起,去帮助那些有类似心理疾病的学生。

2024年9月,张耀元在工作室里遇到一个染金色头发的女孩,她好几次向朋友透露了轻生的念头。张耀元第一时间想起了王同学,她拨通了他的电话:“王弟弟,姐姐这里有个和你当年一样的小妹妹,你能帮姐姐好好劝劝她吗?”王同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经过他长时间的耐心开导,女孩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重新回归校园。凭借对绘画的热爱,她很快成为学校绘画社团的骨干成员,用画笔重新勾勒出五彩斑斓的人生。

张耀元一直关注着这个女孩。通过朋友圈,张耀元拼凑出女孩背后的故事。女孩的母亲生前也爱染金发,女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发梢间捕捉到母爱的温暖。然而,邻居们误解了她,认为她是“坏孩子”,疏远了她。

得知这些后,张耀元悄悄用泥塑捏了一个金发妈妈的形象送给女孩。当天晚上,女孩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信息:“我感觉我的妈妈又回来了。”从那以后,女孩开始称呼张耀元为“妈妈”。

张耀元8岁的女儿不理解,为什么别的孩子也叫张耀元“妈妈”,甚至担心他们“抢走”自己的妈妈。每当这时,张耀元总是温柔地解释:“这些哥哥姐姐需要我……”在她的心里,爱是可以分享给每一个孩子的。

张耀元用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也用爱回应着她。只要她踏入学校,孩子们就会从教室、操场跑过来。有的蹭到她身边,叽叽喳喳地和她闲话家常;有的全程不说话,但紧贴她的手臂,陪她走一段路,直到上课铃响,才挥手道别。为了表达对张耀元的敬爱之情,孩子们为她画了许多画像。其中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张耀元身穿警服的画像,背后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女孩在画像旁写道:“我的妈妈像超人。”

过去3年,张耀元累计收到学生信件7215封,成功劝返厌学逃学学生26名,教育感化有暴力倾向的学生43名,解决心理隐患问题902个,化解校园矛盾纠纷188起,挽救有严重轻生倾向的学生28名。

相比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张耀元更在意的是孩子们的笑脸和内心的安宁。她从不把成就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将它们视为前行的动力。在她心中,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更多像她一样的“树洞姐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们发出求助信号,“树洞姐姐”就会像超人一样,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们身边,成为他们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