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宫第一绣”:银针挑日月,彩线绘山河
作者: 栗顺湖北省大冶市尹家湖畔坐落着一座小楼——刘小红刺绣艺术馆。馆内,收藏着大冶民间刺绣老绣品千余件,与绚烂多姿的现代绣品交相辉映。艺术馆每年免费接待国内外游客5万余人次,是展示“大冶刺绣”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艺术馆的主理人是一对母女。在女儿彭肖肖眼里,妈妈对艺术的追求,透着一股火爆香辣味——
绣花,创出一个梦
“我想开家店。那位客人说得对,我不能再摆地摊卖刺绣了。”2008年的一天傍晚,彭肖肖一家四口围坐在餐桌边吃饭,妈妈刘小红突然提出要开店。
爸爸彭国强一口反对:“你不要想一出是一出,家里哪有钱开店?”刘小红不甘示弱道:“大不了卖房!”“异想天开!”彭国强坚决不同意。一时,家里火药味弥漫。
望着墙上外公特意留下的一幅字,“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彭肖肖叹了口气。妈妈虽然脾气不好,但那双手灵巧又勤快,布艺、刺绣,样样精通。妈妈对刺绣的执着,彭肖肖听她讲过很多次。
1968年,刘小红出生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奶奶是有名的绣娘,当地有姑娘出嫁、小孩做满月等喜事,都少不了请她奶奶上门去绣花,缝制嫁衣、宝宝百家衣等。刘小红从小跟着奶奶学习刺绣,与绣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婚后,刘小红定居大冶市。随着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为了生计,刘小红卖过布,摆过水果摊,打过零工,挖空心思赚钱,但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2000年,刘小红去北京走亲戚,在长城脚下的工艺品店看到一架苏绣屏风标价30多万元,大受震惊。从小学习刺绣的她相信自己也能绣出这样的绣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重拾刺绣手艺。
所有的闲暇时间,刘小红都在刺绣,经常一熬就是半宿。“别绣了。再这样绣下去,眼睛和颈椎都受不了。”丈夫彭国强总这样对她说。
彭肖肖也不喜欢妈妈整天绣花。晚上做完作业,她正想打开电视,就会听到妈妈喊:“肖肖,作业做好了吧?快来。”彭肖肖只好垂头丧气地去做枯燥的分线头小工。分错了颜色,刘小红的火暴脾气又会上头:“又错了!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不长脑子呢?”彭肖肖噘着嘴默默重新分。
周末,刘小红让彭国强带着绣品去黄石文化宫门口摆地摊试试。第一天,摊位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绣品一售而空。原来有这么多人热爱刺绣,刘小红有了更大的动力。
有人好奇这些精美的图案是如何被绣出来的。暑假时,刘小红干脆将刺绣工具搬到文化宫现场刺绣,围观的人群啧啧称奇。刘小红忙不过来,彭国强和彭肖肖姐弟也去帮忙。白天热得蔫头耷脑,晚上在广场上席地而睡,但一家人心里充盈着希望。
渐渐地,刘小红的绣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不仅买了房,彭肖肖也能学习感兴趣的声乐表演课程。
2008年的一天,一位顾客去刘小红的摊位买绣品。他一边拼命还价,一边冷嘲热讽说地摊货而已,不值钱!每件作品都是刘小红的心血,她不想贱卖。那一刻,她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开一家自己的绣品店。
听说刘小红要把刚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了开店,所有亲戚都反对。可刘小红的执着劲,让彭国强最终妥协。雷厉风行的刘小红卖了房,在大冶老东街开起了一家刺绣馆。
一家四口从原来的家,搬到了只有20平方米的店里,彭肖肖和弟弟只能睡上下铺。半夜醒来,彭肖肖常常看到妈妈仍然在绣案台上绣作品。“妈妈,你快睡吧,不累吗?”彭肖肖说完,见刘小红嘴角一扬:“不累,妈妈的梦想刚启航,怎么会累呢?”
回家,接力非遗梦
2010年,彭肖肖如愿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声乐表演。
留在家乡的刘小红也一直有好消息传来。8月的一天,大冶市群众文化馆的馆长突然上门,说要带刘小红的绣品去广东参加全国妇女女红手工艺大赛。
馆长告诉刘小红,这种蕴含了大冶地区独特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与人文情怀的刺绣,俗称“绣花绣朵”,它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
刘小红挑选了几件绣品交给对方。不久,她的作品《青花瓷瓶》获得了铜奖。刘小红震惊不已,自豪感和责任心油然而生,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对刺绣工艺进行创新和改良。
2013年,刘小红被评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越来越多的订单、越来越多的徒弟和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让刘小红分身乏术,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2014年,彭肖肖因毕业音乐会上的出色表现被宁夏歌舞团一眼相中。欣喜之际,想到以后要远离家乡和亲人,她犹豫了。
迷茫中,老师的一句话给了彭肖肖很大的震撼。她说:“肖肖,学习声乐的人很多,但是传承刺绣的人很少。如果你不把妈妈的技艺传承下来的话,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几经纠结,彭肖肖决定先回家试试。
刘小红心情复杂,她对女儿说:“你回家来,我既高兴又愧疚。”彭肖肖故作轻松地递上一个本子:“刘老师,您快给我签个名吧。以后我也好拿出去炫耀炫耀,刘小红是我妈!”刘小红一巴掌拍在本子上:“欠揍是吧?”母女俩相视一笑。
彭肖肖主要负责接待顾客。她对店里的绣品非常了解,工艺、特点娓娓道来。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人来到店里,彭肖肖热情地迎上去:“奶奶,这是以前结婚嫁娶——”她话没说完,老人打断她:“我知道。当年,我们出嫁就是用这样的绣花被、绣花枕。当时,小姐妹们凑在一起,一针一线绣嫁衣……”老人说完,久久看着绣花枕,仿佛陷入了回忆。
不久,又有一对母女来店里参观,小朋友看到可爱的绣花口水兜,奶声奶气地要妈妈给她也做一个。妈妈满脸遗憾:“以前家里的老人会这些,可惜妈妈不会。”
这一老一少似乎在隔空对话,让彭肖肖的心灵深深被触动。刺绣,原来不仅是一门工艺,更是记忆的传承和生活方式的记录。
2016年6月,刘小红受邀前往上海美院参加织绣高级研修班。全班接到一项特殊任务:文化部和航空部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正在选拔一幅刺绣作品。刘小红设计并主绣的《星云之梦》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10月17日,《星云之梦》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入浩瀚的太空,并被镶嵌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内壁上。这是中国首次将非遗刺绣作品带入太空,被誉为“天宫第一绣”并载入史册。
不久后,他们将绣坊搬迁到尹家湖公园,成立了刘小红艺术刺绣馆。
2018年8月28日,刘小红的作品《桂榜山前漫树香》荣登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咸宁舰”,让大冶刺绣遨游于碧海之上。
为妈妈自豪的彭肖肖,逐渐成了刘小红最得力的帮手,也有了做接班人的想法。“那你不想做声乐老师了?”刘小红微微皱着眉问。彭肖肖笑了笑:“想啊,但我更想把刺绣文化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妈妈,这不也是你所期望的吗?”刘小红的眼眶顿时湿润,她点着头拍拍彭肖肖的肩膀,连声说“好”。
可没想到,母女俩很快有了矛盾。
每次有人来绣馆找刘小红求学,她惯例拿出荷花图案:“第一次就从荷花开始。”
彭肖肖在心里暗自叹了口气。她对妈妈说:“不能从简单的图案开始学吗?荷花那么难,把人家吓跑了。”刘小红不以为然:“你懂什么?这就是一个考验。如果没有坚韧和耐心,也就没必要学刺绣手艺。”“并非每个人都想成为刺绣大师,年轻人可能只是喜欢。”“学刺绣必须认认真真。像你这种想法,大家还做什么刺绣传承?”
母女俩争论不休,见面就吵。彭国强夹在中间做和事佬:“你们娘俩想法都没错。想想咱家的家训,各退一步,行吗?”
吵归吵,母女俩依旧携手前行。
传承,春暖花开时
2019年,彭肖肖注册了新品牌小红绣,主攻DIY材料包。
不久,她参加了湖北省和全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2019年底,她还受邀参加了央视的《创业英雄汇》节目,融资到600万。
然而,很快新冠疫情来袭,投资商们撤资,一切成为泡影。彭肖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刘小红却依旧淡然,她手持绣花针,丝线灵动起舞:“慌啥,船到桥头自然直。”彭肖肖慢慢停下脚步,看着刘小红:“妈,你一点也不担心绣馆?”刘小红微微一笑:“担心有什么用?困难总会过去。”彭肖肖对刘小红竖了个大拇指:“不愧是刘老师,大气!”刘小红笑了:“谁让我是妈。”
其实,刘小红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不仅房租、三十多个员工的工资是很大一笔开支,还有很多徒弟的绣品源源不断送来。为了不打击徒弟们刺绣的积极性,刘小红全部收下屯在仓库。但是,这些压力她不想给到女儿。
刘小红的云淡风轻,给彭肖肖吃了颗定心丸。彭肖肖静下心来寻找出路,计划通过自媒体二次创业。她希望妈妈担任视频女主角。刘小红一听要出镜,火暴脾气再次上线:“你拍作品就好了,拍我干什么?”“我们是做刺绣科普视频,你就一边绣一边讲解针法原理啊。”刘小红嫌烦扭头不搭理她:“走走走……我考虑考虑。”
在彭肖肖的软磨硬泡下,刘小红只能硬着头皮配合拍摄。但在内容上,母女俩仍旧产生分歧和争吵。“瞎搞,你见过蓝色的荷花吗?”彭肖肖提议用蓝色的线绣荷花,刘小红勃然大怒。彭肖肖一脸无奈:“颜色醒目点,针法看得更清楚,理解也容易些。”
彭肖肖一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刘小红只能被迫营业,母女俩的吵架变得越发常态化。没想到,工艺技能传承大师竟是“暴躁老妈”,这一巨大反差竟圈粉无数,视频爆了。
彭肖肖骄傲地给刘小红看数据:“看到没?网友都开始催更了。”她理解妈妈因为执拗和暴脾气才坐得住冷板凳,刘小红也明白彭肖肖的创新是为了品牌的发展。彭肖肖感受到,妈妈在为她改变。
因荷花元素多次吵架,为了解开“荷花结”,彭肖肖便打着拍视频的旗号,专程带妈妈去了一处荷花池。母女两人坐上小船,手摇双桨游湖赏荷,刘小红开心极了,拍视频也变得十分配合。
拍完后,她们到了湖对岸,接着赏荷品蟹。刘小红将剥好的蟹肉递给女儿,彭肖肖突然叹了口气:“您如果一直如此温柔,我该是个多么幸福的小公主啊。”刘小红提高嗓音:“还小公主?等你以后生了孩子,我对我外孙肯定温柔。”彭肖肖扑哧笑了,她在内心说:“能做您的孩子,我一直都很幸福。”
有了彭肖肖的帮忙,刘小红可以沉下心专注于艺术创作和刺绣的培训传承。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众多代表作品在国家级、省部级刺绣技能竞赛中先后二十多次斩获金、银、铜等奖项。她还多次受邀出访新西兰、韩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受邀在国外开设“大冶刺绣”培训班,推动“大冶刺绣”走出国门。
通过免费刺绣培训公益项目,刘小红在甘肃,湖北黄石、咸宁、鄂州、十堰、崇阳、通山、阳新等地和当地妇联、残联合作办学,开设刺绣培训班,累计培训妇女达两万余人次,有效带动300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更有不少优秀学员脱颖而出,开启自主创业之路。
2022年,刘小红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23年,刘小红的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2024年,刘小红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彭肖肖也紧跟妈妈的步伐,不仅将自媒体电商融合非遗文化,打开事业新格局,还获评大冶刺绣黄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4年,结婚后的彭肖肖如愿迎来了爱的结晶,刘小红笑吟吟地给宝宝盖上亲手绣的百子被。彭肖肖眼眶一热,妈妈的爱也如刺绣,一代代传承,延绵不止。
华流,才是顶流
2025年春节档电影最火的莫过于《哪吒2:魔童闹海》,不仅创造了中国影史票房奇迹,更以惊艳之姿进入全球视野。
影片中,非遗元素无处不在,特别是侗族大歌空灵的吟唱与东方奇幻世界交织,千年非遗之声为电影注入了灵魂。
在贵州黔东南,年过七旬的吴品仙走遍侗寨,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古歌,誓要带着侗族大歌走出大山。在川北大木偶戏台后,李泗元清晨五点起床练功,一坚持就是七十载。在广东茂名,梁毓宜手持刻刀,每日与缅茄籽“切磋”10余个小时,五十余春秋从不倦怠……
早先有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增第五批传承人中,一半以上在当年已超过60岁;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去世人数在2016年已达到12.6%。
非遗传承,正面临着“人走技失”的难题。
于是,吴仙品创办了传习所,教授年轻一代演唱这穿越千年的天籁之音。李泗元秉承“传承不唯亲”——“虽是家传艺术,但我也会将技艺教给喜爱大木偶的孩子们。”梁毓宜先后收了4个学徒,只是在现代化机械不断取代传统加工器具的今天,能坐下来坚持核雕的人越来越少,“所幸的是,徒弟们一直在坚持。”
是热爱,驱使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浙江龙泉,徐朝兴为复原南宋粉青釉,试验了上千次配方,终于让古老的龙泉青瓷重现光彩。贵州苗寨,潘玉珍日复一日地敲打银片,将苗族的神话与历史融入每一件银饰。
是创新,让老技艺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苏绣大师姚建萍,将摄影艺术融入刺绣,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刺绣照片”。景德镇陶瓷艺人李文跃,将现代艺术与传统青花瓷结合,开创“粉墨彩瓷”新流派。北京绢人传承人滑树林,将动漫元素融入传统绢人制作,让古老技艺焕发了新生。
是责任,令更多人前赴后继,追逐时间。
在抖音,非遗老技艺迎来了年轻新匠人。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同比增长72%。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成为传承、传播非遗的生力军。
据抖音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
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
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追逐潮流,而是创造潮流;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引领潮流。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华流,才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编辑/李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