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大凉山妞妞上春晚:长歌逾万行,漫漫向星汉
作者: 阿乖“玉盘玉盘,那孩子已拂去风霜,为他揽星辰,带他回故乡……”2025年蛇年春晚上,一首《玉盘》引得无数观众热泪长淌。这空灵的吟唱,纯真质朴的童声,来自吉布小龙和他的“妞妞合唱团”。
十七年,从大凉山到了央视春晚,这一路,洒满汗水,也开满鲜花。
回大凉山:播撒音乐种子
2009年夏天,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少年吉布小龙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背着一把吉他就跟同学一起闯荡音乐江湖。
在北京,他和同学成立了“青稞荞麦”组合,创作过歌曲,出过单曲,只可惜,养不活自己。小龙辗转到昆明和成都的酒吧驻唱,当音乐代课老师。
有一天,小龙去成都一所学校参观。在那里,他看到了各种乐器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小时候,要是能这样上音乐课该多好啊。他立即给在老家教书的爸爸打电话,询问老家孩子们上音乐课的情况。“跟你们小时候一样,拿来上正课呗。”
小龙陷入沉思。彝族人热爱唱歌,无论生老病死,他们都要唱歌。小龙就是在这种熏陶下长大的,还幸运地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音乐学院的大学生。然而,一路漂泊,兜兜转转,音乐梦依然遥不可及。
城市不缺音乐,不如回家安静做个音乐老师。他想给孩子们带去最新的音乐教育,培养音乐苗子。
2012年,25岁的他回到大凉山,几经辗转,应聘上老家大槽乡中心小学的音乐老师。可入职后,因教师资源匮乏,他被调去教数学并兼任班主任。
迷惘时,他认识了呷作,一个年纪与他相仿的藏族女孩。呷作也是老师,教语文。因为音乐和艺术,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2015年,小龙与呷作组建起了幸福的小家。隔年,大儿子杰布出生。小龙第一次感受到了奶瓶尿布和柴米油盐带来的生活质感。可是,激动之余,他又陷入迷茫,他的初心,无处安放。他也曾试着在周边寻找音乐苗子,但几经努力不见成效。呷作知道他的心思,育儿,家务,她一手包揽了。
2018年的一天,小龙在校园里弹吉他唱歌,吸引了几名学生的围观。看着孩子们不自觉地打起节拍,他便邀请孩子一起唱起来。
这次美丽的邂逅,让他心中萌生了成立合唱团的想法。小龙发起组织了“阳光合唱团”。他拿着报名册走进班里去招生,孩子们十分羞涩,不敢上前。最终,他只盼来两个男孩两个女孩。
不过,他没气馁,很快就组织了“阳光合唱团”的第一次排练,教大家唱《外面的世界》。孩子们怯生生的,不敢放开声来。
有一天,小龙弹吉他,带孩子们唱彝族歌谣《不要怕》。听到熟悉的旋律,孩子们大声唱起来。
自从小龙发现民族歌谣和儿歌能让孩子们开口唱歌后,他开始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写儿歌上。一写歌,他就忘记了时间和周遭的一切。写好歌,小龙就迫不及待地弹给孩子们听。歌曲朗朗上口,孩子们觉得有趣,很快就能跟着哼唱。
合唱团成立两周后,围观的孩子越来越多。到学期末,合唱团有了40个孩子。
这天,小龙排练完回到家,呷作告诉他,她怀孕了:“这胎我一定要生个女儿,男孩太调皮了。”小龙想起妻子常吐槽他在家的时间少,尬笑着。
2019年初,小龙收到普格县新春文艺会演的邀请。这是合唱团第一次外出表演,他很兴奋很重视,起早贪黑地排练,在家的时间更少了。
有一天,呷作下班回到家,累得不想开口说话。3岁的杰布闹腾着要呷作陪他玩游戏。呷作陪儿子玩了会儿,实在撑不下去,只好让儿子给小龙打电话,喊他早点回家。然而,电话无人接听。
晚上,小龙回到家向妻儿道歉,答应以后会早点回家。可他心里装着排练的事,妻子和儿子的电话十有八九都没听到。次数多了,呷作难免有想法。
排练一个多月后,小龙带孩子们去县城。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活动,孩子们特别兴奋,加上男孩本来就调皮,光在排队这件小事上,就给了小龙一个下马威。小龙喊得口干舌燥时,一下想到了呷作。妻子,真的承受了太多。
演出结束后,合唱团里的男孩子突然一个个不来了。原来,家长认为唱歌排练太花时间,耽误学习。小龙有些泄气,向妻子吐槽:“这么多年了,乡亲们还把唱歌当作‘不务正业’的事。”
“有什么办法呢?村里祖祖辈辈那么多人爱唱歌,也就你靠唱歌上了大学。”呷作说。
“这也是一条出路呀!”他跟呷作讲起阿妈为他凑学费的事:“阿妈卖完所有花椒,东拼西凑才凑够我的学费。如果不是阿爸阿妈,我走不出大山。这些苗子,也要有人扶上马,送一程……”
呷作听了,若有所思:“彝族女孩想靠读书改变命运,就更难了。”呷作的话,像一针清醒剂。哪怕那么多男孩离开了合唱团,他也不能放弃,唱歌或许能给这些女孩带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童声吟唱:妞妞走进央视
在凉山,人们管女孩叫“妞妞”,所以小龙给合唱团起名“妞妞合唱团”,他还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给她们起名“逗妞妞”“大妞妞”“喜妞妞”……
时间忽如寄。呷作二胎又生了个儿子,小龙手牵老大,怀抱老二,向呷作承诺,一定会抽时间帮她带孩子。呷作只祈祷老二没那么调皮。
有一天,小龙一家四口难得一起出门。路上,他们偶遇了几个家长,大家纷纷停下来拉着小龙聊天。两个孩子着急去玩,拽着他的衣角催他走。小龙有些尴尬地边赶路边扭头回应家长们,那画面有几分滑稽。等他回过头来,发现呷作正拿着手机在他们爷仨后面跟拍,边拍边笑:“很温馨的场面啊。”
一天玩下来,小龙累趴了。他将两个捣蛋鬼拢到跟前,一本正经地说道:“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你们不要那么闹腾。东一个西一个地跑,妈妈怎么追你们?以后爸爸周末一定抽时间带你们去玩。”看着父子三人认真地拉钩,呷作笑了。
2020年10月,小龙把合唱团训练的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一夜之间,视频点赞过万。小龙备受鼓舞。彝族民谣靠口口相传延续至今,很多歌曲随着岁月流逝而失传。小龙决定带妞妞们一起通过短视频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份文化瑰宝。
小龙从生活中发掘素材,按照流传下来的民谣风格来谱曲填词。排练时,听到熟悉亲切的旋律,妞妞们唱得更起劲了。
这些女孩们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每天在一起训练,时间一久,合唱团便成了妞妞们的“家”。她们有心事了,遇到了困惑,会跟小龙倾诉。小龙便将他的日常叮嘱写进歌里,教她们演唱。
“蓝妞妞”的爸爸在她三岁前病逝,妈妈生病了,她时常要打着手电筒外出买药。小龙得知后,灵感迸发,给她写了一首特别的歌《勇敢的妞妞》:“我不怕森林深处凶猛的豺狼,我翻过高山深谷看见了彩虹,爸爸妈妈不会永远陪在我身旁,星星月亮伴着我听蟋蟀歌唱,困难坎坷永不退缩……”
学校里,不少孩子住校,周末才回家。周一到周五放学,小龙雷打不动地带妞妞们训练。周五训练完,小龙再亲自送她们回家。这一送,就是几个小时。等他回家时,呷作和两个儿子早已入睡。
呷作故意逗小龙:“都是做老师的,你怎么就这么忙?”小龙试着解释,依然是那么一本正经。呷作无奈地笑笑:“可能你是个好老师,但你真的不是个好爸爸。”这话直戳小龙的心窝。
这天,又是个周五,天气不太好。排练完,小龙准备送孩子们回家。突然,电话响了:“杰布不小心磕到楼梯扶手,流了好多血,你赶紧回来带孩子去医院缝针!”呷作急得快要哭了。小龙安抚呷作,解释说得先送妞妞们回家。
等小龙忙完,急急忙忙赶去医院,儿子已做完了缝针手术。呷作见到他,没有作声。小龙赶紧上前抱杰布,杰布搂着妈妈不撒手。小龙很难过,觉得妻子说得对,他确实不是个好爸爸。
可喜的是,小龙的付出得到了回应。经短视频传播,2021年2月,“妞妞合唱团”登上四川省新闻联播,大凉山的“百灵鸟”们带着彝族民谣传遍大江南北,小龙带着妞妞们到成都、重庆演出。
2022年2月,小龙抱着吉他,带着身着彝族民族服装的妞妞们站上央视《经典永流传》的舞台,齐声合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歌,这个舞台,引爆网络。
2022年6月17日,小龙带5个学生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展。孩子们演唱的童谣《下雨了》荣获一等奖。他喜滋滋地回家,门一开,两个儿子递上为他做的手工,他才想起来这天恰好是父亲节。
出了趟差,又拿了个奖,就没想到给儿子和妻子带点礼物。呷作瞟他一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些人是不是该反省反省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呀。”小龙不好意思地挠头笑了。
亲眼看见妞妞合唱团的成长,呷作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丈夫创作的音乐,进而爱上“妞妞合唱团”的孩子们。呷作,早就替小龙在儿子跟前讲了他所有的故事。他每次取得成绩,呷作都会告诉儿子:“爸爸是‘妞妞合唱团’的老师,上过电视的哦!”
火上春晚:梦想越飞越高
随着媒体的报道,“妞妞合唱团”成为大凉山的名片。小龙被评为“教育扶贫先进个人”“最美乡村教师”,还登上了2022年“新华社新青年”的颁奖舞台。
妞妞们的声音流传得越远,小龙就越忙。他带着妞妞们多次受邀去北京,登上了中央歌剧院、国家音乐厅、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舞台。这些年,小龙送走了三波毕业生,参加过合唱团的女生们都先后进了凉山州重点中学。
演出邀请接踵而至,小龙忙得分身乏术。2023年春节前夕,朋友央章想给杰布兄弟俩买新衣服好过年。他打电话问小龙孩子的尺码,小龙一时间想不起来,尴尬得立即打电话问妻子。呷作笑了:“两孩子今年几岁,你不会也忘了吧?”小龙苦笑。
一眨眼,两个儿子都是小学生了,他们一直念叨着要去北京看天安门。有一天,杰布在学校听说爸爸带妞妞们去了北京好几次。放学一回家,他就拉着小龙吐槽,“爸爸偏心,带别人去过那么多次北京,却一次也没有带我们去。”说着还哼唱起小龙给妞妞们创作的歌曲《中国妞妞》:“我最向往的地方,是北京天安门,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小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呵呵一笑。
2024年儿童节前夕,小龙又带妞妞们去北京录制《大风车》节目。回来后,杰布就“伙同”弟弟天天叨叨要去北京。“别说北京,我们一家人就没正儿八经地外出旅游过。”呷作也适时地扎了小龙一刀。小龙跟两个儿子击掌为誓:“暑假一定安排。”
2024年8月,小龙早早安排时间,让呷作把父母也带上,一家人前往北京和上海旅行。小龙好长时间没跟家人这么亲密地相处了。8岁的大儿子和5岁的小儿子都是活泼好动型,一路打打闹闹,呷作不是忙着救火就是忙着两头安抚,就没喘息的时候。小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你带他们俩,比我带合唱团还费劲。这么些年来,辛苦了。放心,我们爷仨一定加倍对你好。”呷作看他一脸无奈又真诚地表决心,差点笑出声来。
2024年9月,由央视拍摄的教育题材纪录片《桃李无言》(“妞妞合唱团”参与大凉山部分的拍摄)首映。央视联合河南卫视来到大凉山,邀请已毕业的妞妞们一起回到母校,举行一场集体会演。
看到昔日的小姑娘们如今已长成大姑娘,听着她们讲述过去训练的点点滴滴和走出大山后看到的世界,小龙笑着仰起头,任眼泪缓缓流进两鬓。
他的“妞妞合唱团”越来越壮大,他们的大凉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天,小龙带着妞妞们来到田间地头,妞妞们唱着跳着,说:“老师,走了这么多地方,回头看,其实咱们大凉山也很美。”小龙看看大凉山的天空,再看看大凉山的田地,还有眼前的孩子们,眼睛再次模糊。
前一年在大槽乡中心小学实习的“金妞妞”,是小龙带过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回村任教了。她要和小龙老师一起,建设更加美好的大凉山。
2025年1月28日,除夕夜,“妞妞合唱团”身着民族服装,站在春晚舞台上齐声歌唱《玉盘》,纯真而空灵,打动无数网友。
开心之余,小龙记得,来北京前,他曾为不能陪家人过年而面露难色。呷作宽慰他:“你今年表现不错啦,暑假兑现了诺言,带我们去了北京。不然,你又要被儿子吐槽,到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帮你圆这个场……”
编辑/张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