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子的回答
作者: 王元辉和《知音》的相识,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时的我们刚刚能够维持温饱,除了课本,根本没有课外读物。
有一天,我的同桌带来了一本杂志,封面上《知音》两个字瞬间吸引了我。同桌一脸骄傲,说是她在地质队工作的爸爸订的,因为和我关系好,所以可以让我先睹为快。
我如获至宝,利用下课和午休时间赶紧看起来,我被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所吸引。别的同学也不愿错过,于是我们头挨头挤在一起看,只差没叠罗汉了。当时,有个同学突然说:“王元辉,你作文写得这么好,以后也可以写故事,把你的名字印在杂志上呀。”一粒种子就这样落在了心田。
后来因为严重偏科,我高中没考上,灰溜溜地回家去“修地球”,然后结婚生子。那个上稿《知音》的念头,已经遥不可及。只是每次去县城,我都会在报刊亭买几本《知音》,劳作之余在文字里遨游,和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缘分真是个调皮鬼,会让一切成为可能。2018年,我机缘巧合进了一个新媒体写作班,跟着老师学写公众号故事。有一次,听群里的文友说有人在《知音》杂志上发稿子了。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深埋在我心中的种子在膨胀。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和那个写《知音》稿的文友的差距,默默告诫自己:沉淀下来好好学,先把故事讲通再想别的。
这一沉淀,就是5年。其间,我加了《知音》编辑老师的联系方式,也陆续报了一些选题,可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通过。我默默给自己打气:水滴石穿,要相信坚持的力量,好好写,总有一天能上稿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冬天,我报的选题终于打动了编辑老师。选题批下来后,老师教我怎样取舍,怎样成文,怎样写大小标题……我仿佛听到种子长出新芽、拔节生长的声音。我知道,我离那个梦想更近了。
在编辑老师手把手地指教下,我的稿子终于刊发了。看着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心仪已久的杂志上,我喜极而泣,抖着手发了个朋友圈:希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了良好的开端,我更加用心,渐渐成了《知音》的重点作者。
一粒种子要多久才能破土?于我,是几十年。正如歌里所唱:“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只要那个信念还在,只要朝着那个梦努力,种子终会长成大树,梦想终究会实现。
编辑/李雪莲
(“四十有你”之“我为知音写首诗”“我与知音有故事”“我给知音留墨香”征稿活动正火热进行中,来稿请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