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孤村的晴朗:95后准警花接棒“机车120”

作者: 海霞

为守护大山里2000多位老乡的健康,钟丽萍放弃城市的工作和警察梦,在花一般的年纪,接棒姨妈张惠仙,成为一名村医。

路差,没钱,忙碌,还孤独。为了他们的晴朗,钟丽萍一一克服。她还将小卫生室打造成花园,春天一到,花,就会开。

从协警到村医,澜沧山水在召唤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五山六水纵横交错,海拔高低悬殊,风景壮丽。95后的钟丽萍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村庄。

为谋生,爸妈每天忙里忙外,钟丽萍是跟在村医姨妈张惠仙身边长大的,很爱听姨妈讲她学医的故事。

那年,姨妈还在外婆的肚子里,外公突发急性阑尾炎,因为村里没有医生,去县城要步行三个小时……外公当天就撒手人寰。外婆渴盼着村里能有个卫生室,她说服村主任允许她在村里搭了个小木棚,然而,没有医生。

因为各种原因,哈尼族女孩很少上学,姨妈也不肯去念书,外婆拿木棍将她赶去了学校。初中毕业后,同学们都去城里上班或者去大城市打工,姨妈也想离开。外婆不同意,卖了耕牛,又生平第一次找人借钱,将姨妈送去学医。2000年,姨妈学成回来,小木棚就成了她的工作室,也成了钟丽萍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

钟丽萍喜欢和姨妈待在卫生室里,她爱看姨妈给人看病打针,她最喜欢进进出出的村民给姨妈送好吃的。张惠仙对钟丽萍视如己出,钟丽萍跟姨妈比跟妈妈还亲近。家人总说,她会接姨妈的班,张惠仙也常拉着她的小手说:“姨妈将来离开村子了,你就来接我的班好不好?”

钟丽萍一点儿都不想,因为,姨妈太奔忙了。山路难行,澜沧多雨,一下雨,山路全是泥泞,像糍粑一样黏腻。最初,姨妈靠双脚走,出诊一趟两三天才能回来。后来,姨妈骑摩托车出诊,但每次出门得在车上绑一把锄头,随时修路。姨妈还养了一群鸡鸭和二十多头猪,更忙了。

姨妈结婚生子后,常年跟在县城工作的姨爹分隔两地,在家和卫生室两头跑不说,根本没法照顾年幼的小表弟。姨爹无数次让姨妈离开卫生室,回县城一家团聚,姨妈都没答应。

钟丽萍从小爱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就盼着长大了考警校,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女警察。可中考填志愿时,外婆坚持要她填了卫校。

2014年,钟丽萍卫校毕业,不少同学留在县城从医,还有部分同学去了北上广深闯荡。钟丽萍机缘巧合下,去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做了一名协警。

2016年,钟丽萍认识了知名的缉毒英雄李浏华,他的英雄事迹激励了钟丽萍。但她作为女协警,想去缉毒一线遥遥无期,她很迷茫。

这期间,姨妈多次打来电话,劝她回村接手卫生室。一开始,钟丽萍很犹豫。有一天,姨妈又打来电话,一句话说到了她的心坎上:“你做协警,是辅助他人守护人们的安危。做村医,可是为老家2000多村民的健康守门呢!回来吧,趁我还在坚持,能带带你。哪天我退了,村里就没医生了。”

钟丽萍一番思考,决定回村试试看。

2017年7月,21岁的钟丽萍回到老家,又成为姨妈的小跟班。

村路依然颠簸,下点儿雨就变成“糯米糍粑”。这天,姨妈要出诊,摩托车刚开出去没多远就陷进了泥地里动弹不得。姨妈跳下车,操起随车携带的锄头就挖路。钟丽萍鼻子一酸。

还有一次,钟丽萍跟姨妈出诊,摩托车碰到石块,车子侧翻,她和姨妈都被甩到了地上。钟丽萍愣怔了好几秒,等她反应过来,慌忙回头寻姨妈时,看到姨妈抱着出诊箱喃喃道:“还好,箱子没坏。”两个人爬起来,继续赶路。

到了村民家,姨妈给老人量血压时,老人叫道:“张医生,你膝盖流血了。”钟丽萍这才发现,姨妈受伤了。老人赶紧煮了一碗红糖鸡蛋给张惠仙。姨妈端着碗喝着鸡蛋水,老人笑眯眯地看着她喝,两人还聊着家常。这画面,钟丽萍久久不能忘。

村里有不少独居老人,姨妈出诊到附近,总不忘绕道过去坐一会儿,和老人聊聊天。“你要记得哦,有时候,陪他们说说话,比打针吃药还管用。”姨妈传授工作经验给钟丽萍,钟丽萍牢记在心。

钟丽萍沾姨妈的光,被村民留下吃过饭,收获过老乡硬塞给她的时令果蔬和被老人们牵着手送到门口时的温暖……

那段日子,钟丽萍的心是丰满的,温柔的,跟当协警那两年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她看着眼前的小卫生室,听着姨妈喂养的鸡鸭欢腾地叫唤,澜沧的山高水阔在她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她要留下来,守护这一切。

二代村医就位,为了他们的晴朗

钟丽萍接过姨妈手中的摩托车,还有她手中那把锄头。她将锄头绑在车上,挂好药箱,像姨妈那样,跨上摩托车,向大山深处进发。

姨妈告诉钟丽萍,治病救人无法预测,只能将常规工作提早完成,比如每季度给全村老人做一次慢性病随访,一年一次体检,一定要在头两月尽早完成。村里一百多位老人分散在大山的不同角落,钟丽萍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回跑,人都要散架了。但姨妈叮嘱她,不能停下,因为,有的老人见一面就意味着少一面。对于孤寡老人,哪怕绕道,也要常去看看他们,陪他们聊聊天。

姨妈的叮嘱,钟丽萍都一一做了记录。

最初,小卫生室是间木棚。后来村小关闭了,村里同意张惠仙将一间课室改成卫生室。卫生室硬件比以前强了些,但不隔音,上门问诊的人一多就吵得人头疼。赶上盛夏,旧风扇又不给力,就更加嘈杂燥热了。钟丽萍不由想念缉毒大队的空调房。她天生嗓门大,人一燥热,说话音量就更高了。

反观姨妈,热得一身汗,被人围着问问题,依然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解答。忙完工作,钟丽萍还没问姨妈为何那么松弛,姨妈先笑着教她:“尽量放低音量,说话柔和一些,病人的痛苦就先减轻了几分。”钟丽萍试了试,果然,病人的情绪也放松下来,双方沟通更顺畅了。

一路观察一路学习,钟丽萍越来越懂姨妈,懂她在这小卫生室一守就是十几年的原因。

在姨妈的教导和叮嘱下,钟丽萍慢慢能看病出诊了,张惠仙便偶尔回城。

钟丽萍的家就在卫生室一公里处。最初,她会回家住,有时卫生室没人,她偶尔会回家,也不耽误事。外婆见了,说:“卫生室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最好时刻有人。”钟丽萍觉得外婆说得有道理,便在卫生室支了张床,吃住都在这里了。姨妈赞她:“看着你一天天上手,我回城里睡觉都安稳了。”

有一次,姨妈家里老人生病,她不得不回城。偏巧这天夜里,卫生室来了个浑身滚烫的小孩。钟丽萍一量体温,小孩高烧近40℃,便紧急给他打了退烧针。小孩的父亲没遵医嘱在诊室留观就回家了。

夜深了,钟丽萍正准备收工,那个男人抱着孩子来了,身后还跟了一群人。他们闯进卫生室,指着钟丽萍骂骂咧咧。男人冲她吼道:“你行不行呀?我儿子被你打针打坏了!”钟丽萍赶紧去看孩子,发现孩子浑身抽搐不止,样子很吓人。

她迟疑片刻,回顾方才的治疗思路,确认自己的方案并没有问题,向家属解释:“这是不常见的高烧应激反应,给孩子物理降温,症状能缓解。”但一群人听不进去,嚷嚷着要见张惠仙。

钟丽萍给姨妈打电话。姨妈听她描述孩子的病情后,给出了跟她一样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在电话里,姨妈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有条不紊地指导钟丽萍给孩子物理降温。慢慢地,孩子的症状缓解,烧也退了下去,家属很不好意思地连连道歉。

那晚,姨妈直夸钟丽萍临危不乱,已经能独当一面了。慢慢地,姨妈回城的日子多了起来。

2020年,姨妈的公婆先后做了心脏动脉手术,儿子也升入高三,她将卫生室全盘托付给了钟丽萍。

这是钟丽萍最难熬的一年。她全年无休,一个人走访8个寨子,为2000多人提供公卫服务,入户跟踪超过300个慢性病患者。

自从钟丽萍回村后,原本在家里帮忙看小卖店的外婆,隔三岔五往卫生室跑。姨妈回城后,外婆比先前来得更勤了。

卫生室里来了病人,外婆第一个上前打招呼。病人离开了,外婆就开始在卫生室巡逻,时不时给钟丽萍提意见:“治病救人的地方,一定要整洁卫生。见人不妨笑脸相迎,尽量让病人舒坦些……”钟丽萍跟村民开玩笑:“我外婆可真是个严格的监工。”

春天花会开,打造花园卫生室

治病救人,需要精湛的医术。钟丽萍接手小卫生室后,每天不是在出诊的路上就是在卫生室坐诊,下班了就窝在卫生室持续学习,准备各种考试。

忙碌不可怕,甚至出诊路上碰见蛇虫、摩托车翻车,她都不怕,就怕自己哪天不在这里,村里没了医生。钟丽萍所在的岩因村有8个村寨,多为拉祜族、哈尼族和傣族,村里几乎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交通不便,加上不怎么会说汉语,生病的村民都十分依赖精通多个民族语言的钟丽萍。

可是,当原本就微薄的工资因故延迟发放,没钱养活自己,也没钱资助老人尿垫和降压药时,她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有一天晚上,她躺在卫生室的单人床上,看着从窗缝里钻进来的月光,听着窗外孤独的虫鸣,一股巨大的黑暗像海浪一样卷了过来。

职业敏感告诉她,她有抑郁情绪了,再这样低迷下去会出大问题。钟丽萍坐了起来,高声对自己喊道:“你要开心!”

钟丽萍开始在院子里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有胖乎乎的多肉,有艳丽的格桑花,有淡雅的君子兰。在侍弄花草的过程中,她学会了自洽。

依据这几年上山入户出诊的经验和观察,钟丽萍发现,太多村民因湿气和过度劳作造成气滞血瘀,肌肉关节劳损,吃药打针只能减缓症状不能根治。她开始钻研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学会了量身定制问诊方法。

姨妈很开心:“年轻人就是有想法,不仅改变了卫生室的面貌,提升了自身技术,还做大了口碑。”

心态调整后,钟丽萍发现,她眼中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他们县脱贫了,村里的路做了硬化,她再也不用随身带锄头随时准备开路了。卫生室通了自来水,用矿泉水瓶到远处打水回来的日子一去不返,养花也更方便了。

卫生室的院子变敞亮了,变美了,附近的孩子们都喜欢过来玩。钟丽萍想给孩子们买些娱乐设施,想给卫生室配备留观床,想给候诊区配备沙发,想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配备一台轮椅……她想要的很多,但她清楚,当前,能保证常用药品才是燃眉之急。

钟丽萍要垫付药款,遇上村民挂账,或库存积压,她手头就转不过来。此外,她还经常帮病患垫付药费。上班几年,从未孝敬过长辈,她不好意思开口要钱,只好自己悄悄申请贷款。

钟丽萍的窘境,原缉毒大队的同事李浏华得知后,常给她捐钱捐物。李浏华将她引荐给了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旅游博主。博主被她的纯粹和坚守打动,拍下了她的故事。很快,她和小卫生室的故事引发全网关注,点滴爱心开始流向小卫生室。

钟丽萍详细记录下每一笔爱心所得,并将其用于改善卫生室。她蚂蚁搬家似的买回材料,自己动手美化卫生室。还在公益组织的资助下,添置了儿童娱乐设施,打造出一个简易的儿童游乐房。她学着做自媒体,分享在卫生室的日常。

2022年,钟丽萍终于盼来实习的大学生。交接一段时间后,她休了个假,带着外婆和妈妈去城里跟姨妈会合,去了向往已久的西双版纳。

之前,钟丽萍为感谢帮助她的网友,给大家送去了山里的野蜂蜜。没想到,网友们夸品质好,希望能回购。钟丽萍常听村民吐槽蜂蜜销路不好,她便统一收购,设计包装后,上网销售。

村民收入涨了,钟丽萍也能挣到钱补贴卫生室了。姨妈见她干得热火朝天,笑着说:“比我能干。”钟丽萍也笑了:“我终于明白姨妈你为啥要在卫生室附近养鸡鸭养猪了。”姨妈感慨道:“要不是通过养殖和转卖城里批发的日用品创收,我哪里能撑到把卫生室交到你手上的那一天。”

“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2023年,村医题材的纪录片《为了他们的晴朗》来澜沧拍摄,低调的钟丽萍为给全国70多万名默默付出的乡村医生发声,落落大方地出现在了镜头前。片子播出后,她和70万奔忙在草原和山岗的村医,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理解。

2024年11月初,有爱心人士给卫生室捐赠了轮椅、护理床、氧气机、饮水机等设施。随着带货农产品收入增多,钟丽萍请人将院墙、地面修缮一新。看着卫生室里凉亭雅致,花草争艳,孩子们欢蹦乱跳,老人们围炉煮茶,钟丽萍笑了。春天,花会开。

编辑/张亚萍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