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时光的铁轨上
作者: 敏敏姐我的青春是在《知音》的陪伴下度过的。
出生于1979年年底的我,从小热爱文字。13岁那年,我在《仙桃日报》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并拿到了5元钱的稿费。
那天,我用这些钱给妈妈买了6个皮蛋。
文学丰富了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让我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依然心存美好,追寻诗与远方。
16岁那年,我姐姐第一次带着《知音》回家。我捧着这本杂志阅读起来。
满纸墨香中,那些文章或催人泪下,或激励人奋进;有的让人心潮澎湃,有的给人无穷力量。
从此,我和《知音》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的我,只有极少的零花钱,却开始有了固定投入:每月必买一本《知音》杂志。
结婚生娃之后,我依然保持这一习惯。
2002年的那天,我在遛完娃回出租屋的路上,又买了一本《知音》杂志。浏览精彩文字,品读人生百态,我的内心十分满足。
当时,我在武汉市的汉正街精品服装店打工,丈夫在一家单位上班。当下班后的他,拖着一身的疲惫走进家门后,发现我手中的期刊,不免一顿抱怨:“这几块钱不能拿去买菜吗?给孩子买牛奶也行啊。”
我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其实,也怨不了他。当时的我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相比精神食粮而言,似乎柴米油盐才是为生计奔波的我们的“刚需”。
为了美好的生活,我和丈夫决定创业。2005年,我们在北京市丰台区做起了服装生意。
在逼仄且没有暖气的出租屋里,我们抖擞着精神往前冲。那一年,我每天凌晨3点半从家里出发,独自前往服装批发市场。中间,我需要穿过一段长长的铁路。凌晨的北京,寒风凛冽,我的鞋跟踩在铁轨旁边的石块上,叮咚作响。
最害怕最无助的时候,我会用《知音》杂志那些励志的故事不停地激励自己:“苦点,怕什么?累点,怕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回武汉后,我们在汉正街创业了。每当我累得站着都能入睡的时候,就不停地给自己打鸡血:“总有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孩子,也能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时光荏苒,从16岁到46岁,30年弹指一挥间,我早已从青涩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创业者,也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一路的心酸自不必说,但无论环境和心境如何变化,阅读《知音》的习惯却从未改变。
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名《知音》杂志的钢铁粉,有一天,我和她居然有了更深的链接。
我清楚地记得,2023年8月的一天,我在抖音后台的私信里看到了一条留言。对方说他是知音杂志社的编辑,想约我做一个有关汉正街创业女性的访谈。
自从我用新媒体为我的实体事业赋能以来,后台每天都会收到数不胜数的私信。一般情况下,广告合作类的私信,我基本不回复;但知音杂志社的私信,我必须回!
8月的武汉,骄阳似火,当我踏进编辑部的大门时,心却变得异常平静。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以书中主人公的方式走进杂志社编辑部,走进这神圣的文学殿堂。
戴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至今回想,我并不觉得那是访谈,而是和一个老朋友一起回顾我的来时路。一路上,有欢笑,有痛苦,有迷茫,有成长,更有《知音》杂志的温暖陪伴。
2023年,《“女人的大哥”敏敏姐:要么丽质,要么励志》一文在杂志上如期刊发。很多亲朋好友、客户、粉丝看到后,都给我发消息。大家为我点赞的同时,纷纷感慨:“小敏,你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小女孩,成长为一名都市丽人、创业女性,太不容易了。你的故事,给了我们激励和鼓舞。”
当我的文章在《知音》高铁版再次被刊发后,一个广州的客户来到武汉,直奔我的女装批发店,见面就说:“敏敏姐,我是你的抖音粉丝,刚刚在高铁上又看到了你的文章。就冲你的人品和韧劲,我一定要和你合作!”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笑得春风跟着用力摇……”这一次,我被《知音》撞了一下腰,扭得飞花跟着白云飘。
人生是一趟旅程,《知音》是我永远的同行者。未来的路,不管如何艰难坎坷,我都会一如既往的勇敢、坚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梦虽远,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你若坚定,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编辑/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