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长有知音

作者: 千寻

时隔二十五年,再次拿到《知音》杂志的时候,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散发着墨香的杂志上印着自己的名字和文章,带来的不仅仅是欣喜,更是穿过时间隧道走来的记忆。

我是浅陌,1980年出生于辽宁抚顺。东北独生女的自由肆意在1997年按下暂停键,下岗潮席卷而来,我的父母也深陷其中,当时我的学费和家庭的生计沉甸甸地压在父母肩上。

为了生活,爸妈研究着要做个小买卖,可是成本也无法负担,最后决定开个小小的报亭。我的爸爸颇有些知识分子的傲气,听到要做这样的小买卖,很是有些低不下头。我的妈妈性格温柔,却在这件事上“说一不二”,很快,报亭张罗了起来,经过爸爸好友沟通,在市内一所中学旁边,我家的小报亭开业了。

当时,杂志和报纸正是百花齐放的时候,《辽沈晚报》《华商晨报》《中国电视报》……印象里,《球报》卖得最好,每次到货还没等摆放稳妥,基本就被销售一空;杂志中的《读者》《意林》《花火》《漫画世界》也很受读者追捧,尤其是附近的中学生,每当放学都会来报亭,看着色彩丰富的画面,然后买走自己心爱的杂志,当时更受欢迎的是《知音》。

《知音》的文章文字亲切,故事感人,喜欢的人很多。每次到刊之前的三四天,路过的人都会问一句“《知音》来没”,没来的话,都会说一句“到了喊我”。有的人更是直接把钱留下,让妈妈给预留一本;在报亭附近有个水果摊,还有环卫阿姨,都会在工作间隙到报摊来看《知音》。那时候,假期回家我都会帮忙出摊,每期崭新的杂志到了,我都要抢先看一下,因为稍微晚个一两天,杂志基本都售罄。无论冬夏,妈妈和那些读者在阳光下看《知音》的影子,莫名透出一种岁月静好的味道。

直到2002年,爸妈的工资开始上涨,我也找到了工作,经济压力小了之后,爸妈决定结束报亭,可是那几年,《知音》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美好,还有文字的魅力,让还青春的我萌芽了关于写作的梦想,在《知音》上稿,成了我心底一个小小的愿望。

岁月渐深,愿望变成了执念,在文字的海洋里,在人物的悲欢离合里,让愿望成了真,知道稿子刊发的时候,跟《知音》的相遇仿佛完成了一个闭环,20年前的喜欢变成了今天上稿后的踏实,从青葱岁月到中年沉稳,所幸都有《知音》相伴。

天南海北遇知音,岁月长长有知音。

编辑/吕晓娜

上一篇: 樱花与少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