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毓麟:从“数学迷”到“数学大师”
作者: 本刊综合1923年2月,周毓麟出生于上海一条普通的弄堂里。他的父亲是一名钱庄职员,终日与算盘、数字打交道。闲暇时,父亲总爱出一些有趣的算术题考考儿女们。一次,父亲给两岁多的小毓麟出了一道加法题,因为得数要进位,小毓麟将自己的手指掰了又掰,总觉得十个指头不够用,着急地叫起来:“谁借我几个指头?”引得一阵哄堂大笑。
画国画、逛书市、看电影、练武术……青少年时期的周毓麟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可是自从高中时期迷上数学,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除了读数学书籍和思考数学问题,业余时间几乎没有别的消遣。他还自制了三本精美的几何小册子,册子的前言上记录着,他对数学的着迷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
1941年,周毓麟如愿考取了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成为当年数学系招收的唯一一名新生。大学四年里,他完成了数学系和物理系全部课程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周毓麟跟随数学大师陈省身学习拓扑学。他学习刻苦,善于领悟,很快就成长为拓扑学领域的一名“新秀”。
1954年,周毓麟被选派到苏联留学,为了国家的需要,他毅然放弃已小有所成的拓扑学,调整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异国他乡学习新专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赶上学习进度,他自制了一本“效率手册”,每天除了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剩下的16个小时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一个星期下来,他还要核算自己是否完成了70个小时的数学学习,如果不够,下周就要补回来。
1957年,周毓麟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然而,1960年的一天,周毓麟突然接到通知,国家要调他去参加一项重要的国防工作。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党叫我干啥就干啥!”
原来,当时国家原子弹研制遇到了瓶颈:在进行理论设计时,科研人员计算出的一个重要数据总是小于苏联专家提供的数据,且相去甚远。
这一问题导致研究陷入僵局,科研人员反复验算了9次,历时数月,计算稿纸一麻袋一麻袋地堆满了房间,但结果仍旧如此。在此情况下,周毓麟带领科研人员展开广泛调研,最终确定了新的计算方法,大大提高计算速度,解决了原子弹爆轰过程的一维精确计算问题。
周毓麟不仅大大推进了原子弹的研究进度,也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从“数学迷”到“数学大师”,他的一生不仅是对数学的执着追求,更是对国家事业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