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根也有向光性吗

作者: 王嘉悦

植物的根也有向光性吗0

张平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

一、研究背景

向光性是指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植物的根长期在地下生长,是否也具有向光性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先后设计了“探究大蒜的根是否具有向光性”和“探究大蒜根的感光部位”两个实验并进行探究。

二、探究过程

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老师,我发现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的原因主要包括:植物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促进尖端生长;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的生长素会向背光一侧移动,导致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高,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强,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弱,因此背光一侧相比向光一侧生长较快,导致胚芽向光一侧弯曲生长。

(一)探究大蒜的根是否具有向光性

1.实验猜想

大蒜的根具有向光性,主要原因为:大蒜的根虽然长在地下,但根尖结构与茎尖相似,因此根尖也能产生生长素;查阅资料获知,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等,推测其也具有向光性;光线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进而对植物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2.实验材料

大蒜子若干、小烧杯3个、锡箔纸或黑色吸光纸、胶带、刻度尺、量角器。

3.实验过程

将大蒜子置于室温、正常光照的条件下培育一段时间。分别取根的数量、长势相同的若干蒜瓣,均分为3组,依次编号为A组、B组、C组,放入烧杯中,并用胶带固定,使每组大蒜都在烧杯中的相同位置。A组不作处理;B组用黑色吸光纸围住,在烧杯一侧留出约1 cm宽的空隙,将空隙对准光源;C组用由黑色吸光纸做成的罩子罩住。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观察,用量角器于每天18点测量大蒜的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记录各组数据。

4.实验结果和结论

A组和C组的根呈散乱分布,且长势相似。B组的根呈避光生长趋势,且在4天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大蒜根尖避光生长偏转角度不断加大(实验数据如图1),可见大蒜根尖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大蒜的根为什么没有像大蒜的茎一样向光生长,而是背光生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当单侧光照使根尖生长素背光侧多、向光侧少,由于根尖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大蒜生长,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大蒜生长,从而出现在单侧光照射下大蒜根尖背光生长。

大蒜的根是不是也像人类一样,有一对感知光照的“眼睛”呢?为进一步探究植物根部感知光照的“眼睛”的位置,我设计了“探究大蒜根的感光部位”实验。

(二)探究大蒜根的感光部位

1.实验猜想

大蒜的根出现背光生长现象,推测大蒜的根具有感光部位;查阅资料发现,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推测根的感光部位在幼根的尖端(即根尖部位)。

2.实验过程

将大蒜子置于室温、正常光照的条件下培养2天,使其长出幼根。取长势相同的大蒜平均分成6组,编号A、B、C、D、E、F。A组为全光照组;F组为全黑暗组;B、C、D、E组分别用黑色吸光纸围住,在烧杯同一侧留出1 cm宽的空隙。其中,B组根尖不作处理,C组切除根尖(在距根尖1 mm的位置),D组对根尖进行遮光处理,E组除根尖外,对其他部位进行遮光处理。所有实验组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并于每天18点测量大蒜的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记录当天数据的平均值。

3.实验结果和结论

A组、D组和F组大蒜的根呈散乱生长趋势,B组和E组大蒜的根呈背光偏转生长趋势,C组大蒜在根尖被切除后生长非常缓慢,实验数据见表1(说明:每组有6个平行实验,表中数据为平行实验数据取平均值后的整数)。

结果分析如下:

A组、D组和F组大蒜根的偏转角度波动范围相似,且偏角的趋势也相似,可知A组、D组和F组的处理方式对根生长的偏转角度影响基本相同;

B组和E组大蒜的根尖部位均能受到单侧光影响,两组均呈背光偏转生长,且偏转角度相似,这可能与单侧光照射使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D组和E组遮光部位不同,E组明显表现出背光生长特性,再结合C组出现的现象,可初步推断根尖是植物根的感光部位;

对比B组和C组可知,在共同培养一天再切去根尖后,C组根的偏转角度和根的偏转生长趋势明显低于B组,推知根尖的缺失可减弱单侧光照对根背光偏转生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测根尖是植物根的感光部位。

综上所述,结合不完全归纳法推断,可以得出“根尖是植物根的感光部位”的结论。

三、收获与体会

在实验之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不仅学到了植物向性运动的知识,也掌握了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实验过程中,我注重变量的控制和分析,关注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严谨性,不仅增强了实验设计的基本能力,也为今后的实践探究、跨学科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在本次实验的基础上,我还将继续开展“光照强度对根的偏转生长的影响”“光质对根的偏转生长的影响”等实验。(指导老师:王小凤)

专家点评

传统的观点认为植物的根没有向光性,且近年的研究表明,植物的根会表现出负向光性的特性,即植物的根会避开光源生长。作者在不了解植物的根是否具有向光性的情况下,提出猜想,并付诸实践,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证精神,值得肯定。

作者针对实验中得出的大蒜的根具有负向光性的结论,进一步提出寻找大蒜根的感光部位的研究课题,并通过科学猜想、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分析等科学研究的步骤,得出“根尖是植物根的感光部位”的结论,这一点也值得肯定。

需要注意的是,不完全归纳法需要对大量的案例进行研究,因此作者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达到不完全归纳法的要求,严格来说,只是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得出了“根尖是植物根的感光部位”的合理猜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