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方得始终
作者: 袁建琦
2024年9月,我和其他两名同学一起参加了同济大学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大赛邀请赛,有幸领略了其他学校同学的风采,收获颇多。
训练——汗水的花在夏天绽放
刚开始接触比赛时,我们只是抱着玩乐的想法,并未将其视作展示自己的舞台,以至于初期制作的模型并没有达到大赛所需要的承重要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同观看了历届优秀参赛作品,选手们所展现的探究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最后我们决定,一定要认真训练。
然而,成功并非仅靠决心就能达到,它需要长久坚持。一开始,我们三人分别设计并制作了一个木质结构,但最终测试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三人的作品都无法达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析结构的缺点与抗震所需的结构要点,参考了工地的脚手架、高压输电线结构等,并综合分析借鉴了大家的建议,终于完成了第一个合格的作品。
大赛注重的不仅是结构的承重能力与抗震性能,更注重结构的总质量。因此,在暑假后期,我们将减小结构的质量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多次实验。还尝试了不同型号的结构立柱,最后发现采用5 mm×8 mm规格的结构立柱最有效。
暑假结束,训练落下帷幕,设计的结构已基本符合要求。我们等待着秋日比赛的到来。
比赛——收获辛勤劳动的果实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我们一同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途。
比赛现场,木质结构的制作等都与训练时大致一样,不同的是身边多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竞争对手。
我们见证了其他学校同学的巧妙设计,他们仅用几根立柱就可承托起15千克的物体;我们也见识了其他选手的大胆创意,他们利用木条制作出弹簧式结构,使作品更具稳定性。我们还见到了上海都市的繁华,感受了同济大学土木专业的光辉历程和中国高等学府的魅力……
在振动台启动作品时,我十分紧张,手心里全是汗。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结构在模拟的地震波下倒塌时,我与组员都十分沮丧。但我们很快调整心态,正视自己的不足,化沮丧为下一次前进的动力。
回首——体会锲而不舍之奥义
比赛落幕,我们获得了这次比赛的三等奖。
回首本次比赛,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首先未能正视木质材料的劣势,未能充分发挥现有材料的优势。木质材料易折易碎,但我们在制作时没能考虑这一点,并且,由于上海的气候与本地的气候有一定差异,我们未能及时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其次是盲目地追求减小木质结构的质量,未与大赛的抗震要求相结合,导致设计的结构轻而不实。并且在训练时,我们借助人力推动小推车来达到模拟震动波的效果,这与实际比赛时的动态载荷有很大差异。
这次比赛,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之奥义。唯有深入了解结构的实际应用,并坚持不懈地探究,才能取得成功。我们也更加明确了追求精细化操作的重要性。(指导老师:张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