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控途径探析
作者: 罗莉随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内部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特别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用,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一、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是首要任务,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需要构建严格的财务监督体系,对财务活动的全面、动态监控,定期财务审计、资产清查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发现并预防国有资产的非法侵占、挪用和不合理损耗。与此同时,风险管控还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有效防止资产流失,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是事业单位运行的血脉,其使用效率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运营效果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财务风险管控需要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资金的需求、流向、使用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对预算精细化管理,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执行性;对投资项目的严格筛选评估,避免盲目投资造成资金浪费;对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由此可见,财务风险管控可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提升管理水平
构建健全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是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财务风险管控要求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执行,强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定期培训、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措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财务风险管控还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跨部门的风险管理网络,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风险管控的常见问题
一、内控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内控体系的不健全是风险管控的障碍,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使得财务管理流程存在诸多漏洞或空白区域。没有明确的资金审批流程或审批权限设置不合理,导致资金被滥用或挪用;岗位职责不明确,权限分配不合理,使得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失效,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力度不足,难以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难以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风险。
二、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淡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另一问题,管理层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性,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点,风险意识的缺失源于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匮乏,导致其难以有效识别并评估潜在的风险,更无法准确判断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除此之外,缺乏风险应对预案措施也是风险意识淡薄的表现。风险真正发生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导致风险迅速扩散并造成严重后果。
三、预算管理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国有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不严格的问题。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历史数据和主观判断进行编制,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导致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频繁出现资金短缺或过剩的情况,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导致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项目资金用途或超支使用资金,严重违反预算管理的原则;部分单位在预算调整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制度保障,导致预算调整成为个人或部门谋取私利的手段。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的基础,但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首先,原始凭证的填制不规范、不完整或虚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单位为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而伪造或篡改原始凭证信息。其次,会计科目使用不当或混淆,导致财务信息在分类、汇总披露过程中出现错误偏差,难以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财务报表编制披露不合理、不透明,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来评估单位的经营状况和信用风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风险管控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健全的内控体系
财务管理制度应细化到资金收支、报销流程、投资决策等每一项财务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操作规范标准,同时制度中应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滥用和舞弊行为。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的不断变化,财务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更新调整,与最新要求保持一致,且单位内部业务环境的变化也应成为制度更新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保持独立性,同时应覆盖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所有关键财务活动;选择具有良好声誉和专业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估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效果,重点关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应进行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将审计结果作为改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推动财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除此之外,定期组织内部控制相关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理解,使员工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工作;构建奖惩机制,对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奖励。
二、增强风险意识
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不同层级职责,设计系统的风险管理培训方案,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模拟风险事件、应急演练等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团队协作沟通机制的构建。同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举办风险管理知识竞赛、风险管理主题活动,可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参与度,鼓励员工积极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和改进意见;利用内部网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持续宣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形成全员关注风险、共同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采用科学预算编制方法,按照业务环境的变化和实际需求调整预算方案,保持预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以此为基础,构建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设定预算执行率、超预算率等关键指标,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对于超预算支出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规范预算调整程序,明确审批权限流程,可保证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得到充分论证。为实现这一目的,在预算调整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原则,接受全体员工和上级部门的监督,为预算调整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保驾护航。
四、规范会计核算
规范原始凭证的填制格式内容要求,保证凭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对不符合要求的凭证进行退回重填或拒绝接收,并制定严格的原始凭证审核制度,对每一张凭证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得到确认后再进行后续处理。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科目使用不当或混淆的情况进行调整纠正;构建健全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的内容、范围、频率、方式,将重要财务信息准确、完整地披露给上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借助官方网站、公告栏、年报等多种渠道,主动公开财务信息,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信任监督,促进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接受外部审计、社会监督等力量对财务信息的审查监督。对于外部审计或社会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进行整改,并向相关方通报整改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为错误发生的风险;加强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更新,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事业单位中有力的组织领导是保证财务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单位应设立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财务风险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为财务、审计、纪检等多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以保证能从不同角度全面审视应对财务风险,负责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并协调解决跨部门的风险管理问题。领导小组应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和风险管理责任书,保证每个岗位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财务风险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鼓励各成员部门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共同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激发干部职工风险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单位应将财务风险管理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干部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权重,保证风险管理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按照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细化考核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风险预警的严重性、风险应对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使干部职工能清晰地分析自己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表现和不足。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的奖惩、晋升等挂钩,对于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存在问题的个人部门则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效率水平的重要途径。单位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和智能化水平。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实时共享,为风险预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精准识别和有效应对,同时利用智能化技术提高财务处理效率质量,降低人为错误的风险。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修复;加强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教育;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不受外部威胁的侵害。
结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控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单位上下共同努力持续改进,健全内控体系、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预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优化资产管理以及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外部监督与合作等策略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未来,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内部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国有事业单位应继续探索创新财务风险管控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者单位: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
(责任编辑:白利倩)